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2.1 绩效审计 | 第13-15页 |
1.2.2 医院绩效审计 | 第15-17页 |
1.2.3 医院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第17-18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2 文章逻辑结构 | 第19页 |
1.3.3 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1 绩效审计“5E”理论 | 第20-22页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A人民医院绩效审计现状 | 第23-39页 |
3.1 A人民医院的基本情况 | 第23页 |
3.2 A人民医院绩效审计情况 | 第23-31页 |
3.2.1 绩效审计依据 | 第24-25页 |
3.2.2 绩效审计程序 | 第25页 |
3.2.3 绩效审计人员 | 第25-26页 |
3.2.4 绩效审计报告 | 第26-30页 |
3.2.5 绩效审计跟踪 | 第30-31页 |
3.3 A人民医院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 第31-32页 |
3.3.1 指标的内容和结构 | 第31-32页 |
3.3.2 指标权重的分配 | 第32页 |
3.3.3 指标评分的方法 | 第32页 |
3.4 A 人民医院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3.4.1 以财务指标为主 | 第34页 |
3.4.2 忽略医院公益性 | 第34页 |
3.4.3 权重设置主观化 | 第34-35页 |
3.4.4 评分方法随意化 | 第35页 |
3.5 A 人民医院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5-39页 |
3.5.1 国家未制定统一的医院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 第35-36页 |
3.5.2 新医改政策对医院绩效审计内容提出了新要求 | 第36-37页 |
3.5.3 审计人员局限于政府部门人员 | 第37页 |
3.5.4 医院所在行业的特殊性 | 第37-39页 |
第4章 A 人民医院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 | 第39-53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的合理性 | 第39-40页 |
4.1.1 指标选取的合理性 | 第39页 |
4.1.2 权重设置的科学性 | 第39-40页 |
4.1.3 方法选取的严谨性 | 第40页 |
4.2 规范选取与筛选指标 | 第40-45页 |
4.2.1 指标的添加与替换 | 第40-42页 |
4.2.2 指标的筛选 | 第42-45页 |
4.3 科学设置指标权重 | 第45-48页 |
4.3.1 绘制层次模型 | 第45页 |
4.3.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5-47页 |
4.3.3 计算三级指标权重 | 第47-48页 |
4.4 严谨选取评分方法 | 第48-53页 |
4.4.1 评分方法的选取原因 | 第48页 |
4.4.2 评分方法的主要内容 | 第48-53页 |
第5章 改进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A人民医院的应用 | 第53-60页 |
5.1 确立绩效审计目标 | 第53页 |
5.2 实施绩效审计程序 | 第53-55页 |
5.2.1 经济性考察 | 第53-54页 |
5.2.2 效果性考察 | 第54页 |
5.2.3 效率性考察 | 第54-55页 |
5.2.4 环境性考察 | 第55页 |
5.2.5 公平性考察 | 第55页 |
5.3 对A人民医院绩效审计评分 | 第55-57页 |
5.4 审计评价及改进建议 | 第57-58页 |
5.4.1 加强HIS系统的维护 | 第57-58页 |
5.4.2 增加内外科床位 | 第58页 |
5.4.3 适当降低医疗服务性收费 | 第58页 |
5.5 指标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58-60页 |
5.5.1 建立科学实施的制度保障 | 第58-59页 |
5.5.2 建立有效实施的组织保障 | 第59页 |
5.5.3 建立与医院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机制 | 第59页 |
5.5.4 建立绩效审计后续跟踪反馈机制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