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

常绿阔叶林改为毛竹、白茶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文献综述第10-20页
    1.1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研究进展第10-14页
        1.1.1 土壤有机碳库的研究进展第10-12页
        1.1.2 土壤有机碳的种类及其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 毛竹、白茶土壤有机碳库的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1 毛竹的特点第14页
        1.2.2 毛竹土壤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3 茶树及白茶的特征第15-16页
        1.2.4 茶树土壤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3 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的研究进展第17-20页
2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第20-25页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0-21页
    2.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页
        2.2.1 研究内容第21页
        2.2.2 技术路线第21页
    2.3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第21-24页
        2.3.1 研究区概况第21-22页
        2.3.2 样品的采集第22页
        2.3.3 土壤样品基本理化性质测定第22页
        2.3.4 土壤样品不同形态有机碳的测定第22-24页
    2.4 数据处理第24-2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5-42页
    3.1 常绿阔叶林转变为毛竹、白茶后土壤肥力的差异第25-31页
        3.1.1 土壤pH的变化第25页
        3.1.2 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变化第25-26页
        3.1.3 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第26-27页
        3.1.4 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第27-28页
        3.1.5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第28-29页
        3.1.6 土壤容重的变化第29页
        3.1.7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第29-30页
        3.1.8 常绿阔叶林改为毛竹林和白茶园后土壤肥力质量的评价第30-31页
    3.2 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第31-42页
        3.2.1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第31-32页
        3.2.2 土壤轻、重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第32-34页
            3.2.2.1 土壤轻、重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第32-33页
            3.2.2.2 土壤轻、重组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第33-34页
        3.2.3 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的比较第34-37页
            3.2.3.1 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第34-36页
            3.2.3.2 不同林地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第36-37页
        3.2.4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腐殖质碳的比较第37-39页
            3.2.4.1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腐殖质碳各组分含量的变化第37-38页
            3.2.4.2 土壤腐殖质碳组分占总有机碳比例第38-39页
        3.2.5 土壤植硅体碳含量的变化第39-41页
            3.2.5.1 土壤植硅体碳含量的变化第39-40页
            3.2.5.2 不同林地土壤植硅体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第40-41页
        3.2.6 不同形态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第41-42页
4 讨论第42-46页
    4.1 常绿阔叶林、毛竹及白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变化第42页
    4.2 常绿阔叶林、毛竹及白茶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第42-46页
        4.2.1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第42-43页
        4.2.2 土壤轻、重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第43页
        4.2.3 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第43-44页
        4.2.4 土壤腐殖质碳组分的变化第44页
        4.2.5 土壤植硅体碳含量的变化第44-46页
5 结论与展望第46-48页
    5.1 主要结论第46-47页
    5.2 研究展望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4页
致谢第54-55页
个人简介第55页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香榧体胚发生体系的优化及遗传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不同种源枫香种子及苗期差异性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