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其他论文

不同种源枫香种子及苗期差异性分析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文献综述第9-16页
    1.1 林木种源研究第9-11页
        1.1.1 林木种源研究来由及发展第9-10页
        1.1.2 我国林木种源研究现状第10页
        1.1.3 林木种源研究的方法第10-11页
    1.2 枫香的生物学特性第11-12页
    1.3 枫香的遗传育种概况第12-13页
    1.4 枫香的应用研究第13-15页
        1.4.1 枫香叶色变化机理第13-14页
        1.4.2 枫香成分应用研究第14页
        1.4.3 枫香抗逆及生态适应性第14-15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2 枫香野外调查及采样第16-19页
    2.1 枫香的自然分布第16页
    2.2 野外调查取样方法第16页
    2.3 野外调查取样结果第16-19页
3 枫香种子的自然变异第19-3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19-20页
        3.1.1 试验材料第19页
        3.1.2 测量方法第19-20页
        3.1.3 数据处理第20页
    3.2 结果分析第20-28页
        3.2.1 枫香种子性状的变异分析第20-23页
        3.2.2 枫香种子性状间及其与地理因子和气候因子间的相关分析第23-25页
        3.2.3 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子性状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第25-26页
        3.2.4 枫香种子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第26-28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28-30页
        3.3.1 枫香种子性状的表型变异第28-29页
        3.3.2 枫香种子性状的地理变异第29页
        3.3.3 枫香垂直分布上表型渐变的可能性第29-30页
        3.3.4 枫香种质资源的保育与利用第30页
    3.4 小结第30-31页
4 不同枫香种源种子萌发特性分析第31-3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1-32页
        4.1.1 种子采集与筛选第31页
        4.1.2 试验方法第31-32页
        4.1.3 萌发参数计算第32页
        4.1.4 数据处理第3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2-37页
        4.2.1 种子萌发的相关分析第32-33页
        4.2.2 温度处理枫香种子萌发分析第33-34页
        4.2.3 NaCl处理枫香种子萌发分析第34-37页
    4.3 讨论第37-38页
        4.3.1 枫香种子萌发差异第37页
        4.3.2 温度对枫香种子萌发影响第37-38页
        4.3.3 盐胁迫对枫香种子萌发影响第38页
    4.4 小结第38-39页
5 枫香苗期性状变异及聚类分析第39-4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39页
        5.1.1 试验材料第39页
        5.1.2 试验方法第39页
        5.1.3 数据处理第39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39-45页
        5.2.1 枫香苗期性状变异分析第39-42页
        5.2.2 种源地理气候因子与枫香苗期性状的相关分析第42-44页
        5.2.3 苗期性状的全联动聚类第44-45页
    5.3 讨论第45-47页
        5.3.1 枫香苗期地理变异规律第45-46页
        5.3.2 枫香种源区初步划分第46-47页
    5.4 小结第47-48页
6 枫香叶片变色物质的作用分析第48-56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48-50页
        6.1.1 种子采集与苗期试验第48页
        6.1.2 叶片采样第48页
        6.1.3 叶片色素测定第48-49页
        6.1.4 数据分析第49-50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50-54页
        6.2.1 枫香种源地理气候因子与叶片成分间的相关性分析第50-51页
        6.2.2 枫香叶片变色不同阶段的主成分分析第51-53页
        6.2.3 种源叶片变色过程基本成分的变化趋势第53-54页
    6.3 讨论第54-55页
        6.3.1 枫香叶色变化趋势第54页
        6.3.2 枫香叶色变化的影响因素第54页
        6.3.3 枫香叶片变色的阶段差异性第54-55页
    6.4 小结第55-56页
7 结论第56-58页
8 研究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附录第66-76页
作者简介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常绿阔叶林改为毛竹、白茶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PT-Kriging的木材内部缺陷三维成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