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高中生大五人格、学校社区感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与问题提出第9-20页
    1 大五人格第9-11页
        1.1 大五人格定义第9-10页
        1.2 大五人格的相关研究第10-11页
    2 学校社区感第11-16页
        2.1 社区感定义第11-12页
        2.2 学校社区感的界定第12-15页
            2.2.1 学校社区感的定义第12-13页
            2.2.2 概念辨析第13-15页
        2.3 青少年学校社区感的相关研究第15-16页
    3 心理弹性第16-18页
        3.1 心理弹性的定义第17页
        3.2 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第17-18页
    4 当前研究不足和问题提出第18-19页
    5 研究假设第19-20页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第20-22页
    1 研究对象第20页
    2 研究工具第20-21页
        2.1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CBF-PI-B)第20-21页
        2.2 课堂与学校社区感调查表第21页
        2.3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第21页
    3 统计方法第21-22页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第22-35页
    1 高中生大五人格、学校社区感和心理弹性的基本特点第22-24页
        1.1 高中生大五人格、学校社区感和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性检验第22-23页
        1.2 高中生大五人格、学校社区感和心理弹性的成绩排名的差异性检验第23-24页
    2 大五人格、学校社区感和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第24-27页
    3 大五人格对心理弹性的影响——以学校社区感为中介变量第27-29页
    4 基于路径分析的多组比较第29-35页
        4.1 性别的多组比较第29-31页
        4.2 成绩水平的多组比较第31-35页
第四部分 分析和讨论第35-43页
    1 高中生大五人格特质、学校社区感和心理弹性的特点第35-36页
        1.1 高中生人格特质的特点第35-36页
        1.2 高中生学校社区感的特点第36页
        1.3 高中生心理弹性的特点第36页
    2 对高中生大五人格、学校社区感、心理弹性关系的分析第36-39页
    3 学校社区感在大五人格与心理弹性间的中介作用分析第39-40页
    4 性别和成绩的多组比较分析第40页
    5 研究启示和意义第40-41页
    6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1-43页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8页
附录 研究工具(部分)第48-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父母教养压力、亲子沟通质量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
下一篇: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利他行为的影响:人格与共情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