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3.1 债券市场基准利率 | 第14-17页 |
1.3.2 基准利率对债券收益率影响 | 第17-18页 |
1.3.3 研究工具选择 | 第18-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基准利率与债券收益率的特征 | 第21-34页 |
2.1 基准利率描述统计特征 | 第21-26页 |
2.1.1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 | 第21-23页 |
2.1.2 央行票据发行收益率 | 第23-24页 |
2.1.3 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 | 第24-26页 |
2.2 债券收益率描述统计特征 | 第26-30页 |
2.2.1 国债收益率 | 第26-27页 |
2.2.2 企业债收益率 | 第27-28页 |
2.2.3 金融债收益率 | 第28-30页 |
2.3 基准利率与债券收益率相关关系 | 第30-33页 |
2.3.1 基准利率与国债收益率 | 第30-32页 |
2.3.2 基准利率与企业债收益率 | 第32-33页 |
2.3.3 基准利率与金融债收益率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债券市场基准利率及收益率平稳性 | 第34-40页 |
3.1 基准利率自相关检验 | 第34-35页 |
3.2 基准利率平稳性的ADF检验 | 第35-37页 |
3.2.1 隔夜Shibor利率的ADF检验 | 第35-36页 |
3.2.2 Shibor、央票收益率和回购利率的平稳性 | 第36-37页 |
3.3 债券收益率指数自相关检验 | 第37-38页 |
3.4 债券指数收益率平稳性检验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基准利率对债券收益率影响实证分析 | 第40-66页 |
4.1 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40-41页 |
4.2 样本数据 | 第41-42页 |
4.2.1 基准利率选取 | 第41页 |
4.2.2 债券市场收益率指数构成 | 第41-42页 |
4.3 VAR及VEC模型的构建 | 第42-43页 |
4.4 基准利率对国债收益率影响 | 第43-51页 |
4.4.1 基于VAR模型的样本数据Jansone协整检验 | 第43-44页 |
4.4.2 基于Jansone协整检验构建VEC模型 | 第44-46页 |
4.4.3 基于VEC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46-48页 |
4.4.4 脉冲响应分析 | 第48-49页 |
4.4.5 方差分解 | 第49-51页 |
4.4.6 结论 | 第51页 |
4.5 基准利率对企业债收益率影响 | 第51-58页 |
4.5.1 样本数据Jansone协整检验 | 第51-52页 |
4.5.2 基于Jansone协整检验构建VEC模型 | 第52-53页 |
4.5.3 基于VEC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53-56页 |
4.5.4 基于脉冲响应分析影响关系 | 第56-57页 |
4.5.5 方差分解下对利率影响的强弱 | 第57-58页 |
4.5.6 结论 | 第58页 |
4.6 基准利率对金融债收益率影响 | 第58-65页 |
4.6.1 样本数据Jansone协整检验及长期稳定 | 第58-59页 |
4.6.2 基于Jansone协整检验构建VEC模型 | 第59-60页 |
4.6.3 基于VEC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60-62页 |
4.6.4 脉冲响应分析与长期影响 | 第62-63页 |
4.6.5 方差分解及利率影响强弱 | 第63-65页 |
4.6.6 结论 | 第6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6-70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66-67页 |
5.2 相关建议 | 第67-68页 |
5.3 债券市场基准利率的优劣及小结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图表目录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