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s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2.1.1 危机与旅游危机 | 第14-15页 |
2.1.2 旅游危机事件与旅游危机管理 | 第15-16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16-19页 |
2.2.1 系统管理理论 | 第16页 |
2.2.2 战略管理理论 | 第16-17页 |
2.2.3 旅游系统理论 | 第17页 |
2.2.4 危机管理理论 | 第17-19页 |
3 旅游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3页 |
3.1 旅游危机的外部成因 | 第19页 |
3.1.1 自然灾害 | 第19页 |
3.1.2 社会灾难 | 第19页 |
3.1.3 特定社会事件 | 第19页 |
3.2 旅游危机的内部成因 | 第19-21页 |
3.2.1 旅游犯罪 | 第19页 |
3.2.2 意外事故 | 第19-20页 |
3.2.3 恶性竞争 | 第20页 |
3.2.4 管理事务 | 第20-21页 |
3.3 旅游危机的演变分析 | 第21-22页 |
3.3.1 潜伏生成期 | 第21页 |
3.3.2 显现爆发期 | 第21页 |
3.3.3 持续演进期 | 第21-22页 |
3.3.4 消耗减缓期 | 第22页 |
3.3.5 解除消失期 | 第22页 |
3.4 旅游危机的影响机制 | 第22-23页 |
3.4.1 安全性因素 | 第22页 |
3.4.2 社会经济性因素 | 第22页 |
3.4.3 物质性因素 | 第22-23页 |
4 我国旅游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3-38页 |
4.1 近期国内若干典型危机事件对旅游的危机分析 | 第23-31页 |
4.1.1 自然灾害 | 第24-25页 |
4.1.2 恐怖事件 | 第25-26页 |
4.1.3 疾病传播 | 第26页 |
4.1.4 经济事件 | 第26-27页 |
4.1.5 政治事件 | 第27-28页 |
4.1.6 社会事件 | 第28-29页 |
4.1.7 消费事件 | 第29-31页 |
4.2 我国旅游危机管理现状 | 第31-33页 |
4.2.1 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现状 | 第31-32页 |
4.2.2 旅游企业危机管理现状 | 第32-33页 |
4.2.3 游客危机管理现状 | 第33页 |
4.3 我国旅游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3-38页 |
4.3.1 危机意识不强 | 第33-34页 |
4.3.2 危机管理机构存在缺陷 | 第34-35页 |
4.3.3 危机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性较差 | 第35页 |
4.3.4 危机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第35-36页 |
4.3.5 危机管理和决策工具缺乏创新 | 第36-37页 |
4.3.6 危机管理立法存在缺陷 | 第37-38页 |
5 旅游危机管理策略 | 第38-50页 |
5.1 旅游危机前的预防管理策略 | 第38-40页 |
5.1.1 旅游危机识别 | 第38页 |
5.1.2 危机风险评估 | 第38-39页 |
5.1.3 旅游危机预控 | 第39-40页 |
5.2 旅游危机中的反应管理策略 | 第40-42页 |
5.2.1 启动快速反应预案 | 第40-41页 |
5.2.2 整合快速反应资源 | 第41页 |
5.2.3 首先消除对人的影响 | 第41-42页 |
5.3 旅游危机后的恢复管理策略 | 第42-44页 |
5.3.1 作用政府 | 第42-43页 |
5.3.2 作用公众 | 第43页 |
5.3.3 作用企业 | 第43-44页 |
5.4 旅游危机管理策略创新 | 第44-50页 |
5.4.1 推动立法工作创新,变无章可循为有法可依 | 第44-45页 |
5.4.2 加强宣传教育,变手足无措为镇定自若 | 第45页 |
5.4.3 树立危机公关意识,变旅游危机为营销机遇 | 第45-46页 |
5.4.4 推动管理各方一体化,变单打独斗为合作联动 | 第46-47页 |
5.4.5 重视发挥新媒体的力量,变片面传播为正向引导 | 第47-48页 |
5.4.6 加大对受害者的帮助和抚慰,变痛苦消极为信心重拾 | 第48页 |
5.4.7 注重游客的心理恢复与需求,变心存疑虑为理解信赖 | 第48-50页 |
6 结论及探讨 | 第50-52页 |
6.1 结论 | 第50-5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