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二噁烷的理化性质及环境行为 | 第11-13页 |
1.2 二噁烷处理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物理化学处理法 | 第13-14页 |
1.2.2 生物处理法 | 第14-18页 |
1.3 微生物菌剂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1 选题意义 | 第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3 创新之处 | 第21页 |
1.4.4 课题来源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二噁烷降解菌的筛选及分离鉴定 | 第22-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2.1.1 菌种来源 | 第22页 |
2.1.2 培养基 | 第22-23页 |
2.1.3 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2.1.4 菌株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24-25页 |
2.1.5 微生物降解二噁烷的验证及序批试验 | 第25页 |
2.1.6 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2.2.1 二噁烷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6-30页 |
2.2.2 微生物降解二噁烷的验证及续批实验 | 第30-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二噁烷降解特性及降解机理初步研究 | 第32-5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8页 |
3.1.1 菌种 | 第32页 |
3.1.2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 | 第32-33页 |
3.1.3 二噁烷降解的菌株生长曲线及底物降解曲线 | 第33页 |
3.1.4 环境因素对二噁烷降解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5 培养基成分对二噁烷降解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6 二噁烷降解中间产物的检测 | 第35页 |
3.1.7 降解酶性质的初步探讨 | 第35-37页 |
3.1.8 粗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3.1.9 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8-50页 |
3.2.1 二噁烷降解的菌株生长曲线及底物降解曲线 | 第38-39页 |
3.2.2 环境因素对二噁烷降解的影响 | 第39-42页 |
3.2.3 培养基成分对二噁烷降解的影响 | 第42-46页 |
3.2.4 二噁烷降解中间产物的检测 | 第46-48页 |
3.2.5 降解酶性质及其定位的初步探讨 | 第48-49页 |
3.2.6 二噁烷的降解途径 | 第49-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降解菌扩培及菌剂制备 | 第51-6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4.1.1 菌种 | 第51页 |
4.1.2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 | 第51-52页 |
4.1.3 菌株降解二噁烷诱导机制的研究 | 第52页 |
4.1.4 降解菌株的培养基优化 | 第52-53页 |
4.1.5 菌体扩大培养 | 第53页 |
4.1.6 菌剂制备 | 第53-54页 |
4.1.7 菌剂降解稳定性检测 | 第54页 |
4.1.8 分析方法 | 第5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4-59页 |
4.2.1 菌株降解二噁烷诱导机制的研究 | 第54-55页 |
4.2.2 降解菌株的培养基优化及成本分析 | 第55-57页 |
4.2.3 微生物扩大培养 | 第57-58页 |
4.2.4 微生物菌剂降解稳定性检测 | 第58-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降解菌株对环醚类化合物的降解研究 | 第60-6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5.1.1 菌种 | 第60页 |
5.1.2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 | 第60页 |
5.1.3 降解菌株底物广谱性研究 | 第60-61页 |
5.1.4 降解菌株对单一环醚类物质的降解 | 第61页 |
5.1.5 降解菌株对环醚类化合物的混合降解 | 第61页 |
5.1.6 不同浓度THF存在下,降解菌株对二噁烷和THF的降解研究 | 第61-62页 |
5.1.7 分析方法 | 第62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2-66页 |
5.2.1 降解菌株底物广谱性研究 | 第62-63页 |
5.2.2 降解菌株对单一环醚类物质的降解 | 第63-64页 |
5.2.3 降解菌株对环醚类化合物的混合降解 | 第64-65页 |
5.2.4 不同浓度THF存在下,降解菌株对二噁烷和THF的降解研究 | 第65-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6.1 结论 | 第67-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