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农用化学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鞘氨醇单胞菌属新种鉴定和丛毛单胞菌JL40中甲酸脱氢酶对锑抗性及氧化的作用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略词表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26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第12-14页
    1.3 Sphingomonadaceae科的简介第14-15页
    1.4 Sphingomonas属的简介及应用第15-17页
        1.4.1 Sphingomonas属的简介第15页
        1.4.2 Sphingomonas属的应用第15-17页
    1.5 锑的简介第17-18页
        1.5.1 锑的理化性质和环境分布第17页
        1.5.2 锑的应用及危害第17-18页
    1.6 微生物的锑代谢机制第18-21页
        1.6.1 微生物对锑的吸收与外排第18-19页
        1.6.2 微生物对锑的甲基化第19-20页
        1.6.3 微生物对锑的氧化和还原第20-21页
    1.7 甲酸脱氢酶第21-23页
        1.7.1 甲酸脱氢酶的分类及功能第21-22页
        1.7.2 FdhO的结构及功能第22-23页
    1.8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23-26页
        1.8.1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第23-24页
        1.8.2 技术路线第24-26页
第二章 鞘氨醇单胞菌属新种鉴定第26-56页
    2.1 前言第26页
    2.2 实验材料第26-27页
        2.2.1 实验样品第26页
        2.2.2 培养基第26-27页
        2.2.3 参考模式菌株第27页
    2.3 实验方法第27-41页
        2.3.1 基因型特征第27-29页
        2.3.2 表型特征第29-41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41-56页
        2.4.1 基因型特征第41-44页
        2.4.2 表型特征第44-49页
        2.4.3 化学分类特征第49-52页
        2.4.4 菌种描述第52-53页
        2.4.5 讨论第53-55页
        2.4.6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展望第55-56页
第三章 丛毛单胞菌JL40中甲酸脱氢酶对锑抗性及氧化的作用第56-73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实验材料第56-60页
        3.2.1 实验样品第56页
        3.2.2 培养基及组分第56-57页
        3.2.3 试剂第57-58页
        3.2.4 菌株及质粒第58-60页
        3.2.5 引物及序列第60页
    3.3 实验方法第60-65页
        3.3.1 基因的敲除与互补第60-63页
        3.3.2 锑抗性MIC的测定第63页
        3.3.3 生长和氧化实验第63页
        3.3.4 静息细胞法测定fdhO在大肠杆菌S17-1中的Sb(Ⅲ)氧化第63页
        3.3.5 报告基因融合实验第63-64页
        3.3.6 胞内谷胱甘肽(GSH)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检测第64-65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65-71页
        3.4.1 Comamonas sp.JL40fdhO基因的敲除与互补第65-66页
        3.4.2 锑抗性MIC的测定第66-67页
        3.4.3 Comamonas sp. JL40及其突变株、互补株的生长和氧化实验第67-68页
        3.4.4 静息细胞法测定fdhO在大肠杆菌S17-1中的Sb(Ⅲ)氧化第68-69页
        3.4.5 Sb(Ⅲ)对fdh0基因的诱导表达第69页
        3.4.6 胞内谷胱甘肽(GSH)和过氧化氢(H202)含量检测第69-71页
    3.5 讨论第71页
    3.6 课题的创新性与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5页
附录第85-87页
己发表论文第87页
获得奖项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宜川地区二叠纪孢粉化石组合及其古气候意义
下一篇:二噁烷降解新菌株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菌剂制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