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2.1 胜任力 | 第11-17页 |
2.1.1 胜任力的概念 | 第11-13页 |
2.1.2 胜任力的理论模型 | 第13-14页 |
2.1.3 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 | 第14-15页 |
2.1.4 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2 发展性评价中心 | 第17-25页 |
2.2.1 评价中心 | 第17-21页 |
2.2.2 发展性评价中心 | 第21页 |
2.2.3 基于发展性评价中心的研究 | 第21-23页 |
2.2.4 评价中心和发展性评价中心的异同 | 第23-25页 |
3 研究的总体构思 | 第25-28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3.2 研究设计 | 第25-26页 |
3.3 研究工具和材料 | 第26-28页 |
3.3.1 大学生就业胜任力问卷 | 第26页 |
3.3.2 评价中心具体方法设计 | 第26-28页 |
4 研究一大学生就业胜任力问卷的编制 | 第28-38页 |
4.1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4.2 预测问卷编制 | 第28-30页 |
4.2.1 文献分析 | 第28-29页 |
4.2.2 专家会议法 | 第29-30页 |
4.2.3 编制预测问卷 | 第30页 |
4.3 预测问卷施测与分析 | 第30-32页 |
4.3.1 项目分析与检验 | 第30-32页 |
4.4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4.5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4.6 信度 | 第35-36页 |
4.7 效度 | 第36-37页 |
4.7.1 结构效度 | 第36页 |
4.7.2 内容效度 | 第36-37页 |
4.8 问卷编制小结 | 第37-38页 |
5 研究二发展性评价中心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有效性验证 | 第38-47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38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5.3.1 研究对象 | 第38页 |
5.3.2 研究工具 | 第38-39页 |
5.3.3 研究步骤 | 第39-41页 |
5.4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5.5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41-46页 |
5.5.1 发展性评价中心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5.5.2 实验结果数据分析 | 第42-46页 |
5.6 结果 | 第46-47页 |
6 讨论与结论 | 第47-50页 |
6.1 结论 | 第47-48页 |
6.1.1 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维度的界定及问卷编制 | 第47页 |
6.1.2 发展性评价中心的干预措施培训效果显著 | 第47-48页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48-49页 |
6.2.1 样本取样问题 | 第48页 |
6.2.2 发展性评价中心的模拟情境 | 第48页 |
6.2.3 大学生就业胜任力量表社会赞许性影响 | 第48-49页 |
6.2.4 发展性评价中心的复杂性 | 第49页 |
6.3 研究的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附录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