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2 结构抗震分析基本理论 | 第15-31页 |
2.1 地震动的输入 | 第15-19页 |
2.1.1 地震作用的特点 | 第15页 |
2.1.2 地震区划与地震动参数 | 第15-18页 |
2.1.3 抗震设计反应谱 | 第18-19页 |
2.2 结构离散化方法 | 第19-20页 |
2.3 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20-24页 |
2.3.1 时域分析法 | 第21-22页 |
2.3.2 频域分析法 | 第22页 |
2.3.3 振型叠加法 | 第22-24页 |
2.4 结构抗震计算方法 | 第24-29页 |
2.4.1 底部剪力法 | 第24页 |
2.4.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24-27页 |
2.4.3 弹性时程法 | 第27页 |
2.4.4 静力弹塑性法 | 第27-28页 |
2.4.5 弹塑性时程法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工程概况及结构方案 | 第31-39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1-32页 |
3.2 主要技术指标 | 第32页 |
3.3 荷载取值 | 第32-34页 |
3.4 结构体系的布置 | 第34-36页 |
3.5 结构的超限判别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弹性分析 | 第39-55页 |
4.1 分析程序与分析模型 | 第39-40页 |
4.2 结构楼层质量对比 | 第40-41页 |
4.3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第41-43页 |
4.4 结构弹性设计控制参数分析 | 第43-49页 |
4.5 弹性时程分析 | 第49-53页 |
4.5.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49-50页 |
4.5.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5 弹塑性分析 | 第55-87页 |
5.1 动力弹塑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55-56页 |
5.1.1 基本原理 | 第55页 |
5.1.2 地震动的输入 | 第55-56页 |
5.2 Perform-3D弹塑性模型和参数 | 第56-65页 |
5.2.1 本构关系 | 第57-59页 |
5.2.2 材料强度取值 | 第59页 |
5.2.3 构件单元模型 | 第59-63页 |
5.2.4 阻尼模型 | 第63-64页 |
5.2.5 弹塑性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5-85页 |
5.3.1 模型一致性检查 | 第65-68页 |
5.3.2 主要宏观参数对比 | 第68-73页 |
5.3.3 构件损伤情况 | 第73-79页 |
5.3.4 整体结构与构件耗能分析 | 第79-83页 |
5.3.5 抗震性能评估 | 第83-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6 结果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主要结果 | 第87页 |
6.2 展望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 | 第95页 |
A. 研究生期间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