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勘测、规划论文

基于城镇水文模拟的雨洪系统规划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0-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20页
        1.2.1 国外现状雨洪管理技术体系发展情况第11-14页
        1.2.2 国内雨洪管理技术研究进展第14-16页
        1.2.3 雨洪管理模型的开发与发展第16-20页
    1.3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第20-21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1-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页
        1.4.2 技术路线第21-24页
2 城镇雨洪系统水文模型的建立第24-34页
    2.1 Infoworks ICM城镇雨洪系统模型概述第24-28页
        2.1.1 产流模型第24-26页
        2.1.2 汇流模型第26-27页
        2.1.3 管道流模型第27页
        2.1.4 河道模型第27-28页
    2.2 Infoworks ICM软件功能简介第28-29页
        2.2.1 排水管网系统水力模型第28页
        2.2.2 河道系统水力模型第28页
        2.2.3 二维城市/流域洪涝淹没模型第28-29页
        2.2.4 模型间关联第29页
        2.2.5 实时控制模块第29页
        2.2.6 可持续构筑物模块第29页
    2.3 典型参数的确定原则第29-33页
        2.3.1 降雨数据的确定第29-31页
        2.3.2 典型下垫面类型及产流系数的确定第31页
        2.3.3 典型汇流系数的确定第31-32页
        2.3.4 河道水文数据的确定第32-33页
    2.4 检验模型的建立第33-34页
3 各参数对径流特征的影响模拟分析第34-56页
    3.1 降雨参数对径流特征的影响研究第34-41页
        3.1.1 降雨历时对径流特征的影响研究第35-37页
        3.1.2 降雨强度对径流特征的影响分析第37-39页
        3.1.3 降雨雨型对径流特征的影响研究第39-41页
    3.2 径流参数对径流特征的影响研究第41-48页
        3.2.1 地表曼宁系数对径流特征影响研究第41-43页
        3.2.2 管道曼宁系数对径流特征影响研究第43-45页
        3.2.3 地面坡度对径流特征影响研究第45-47页
        3.2.4 初期损失值对径流特征影响研究第47-48页
    3.3 产流系数对径流特征的影响研究第48-51页
        3.3.1 固定径流系数对径流特征的影响分析第48-50页
        3.3.2 Hordon模型参数对径流特征的影响分析第50-51页
    3.4 各参数局部灵敏度分析第51-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4 城镇水文模型的应用第56-100页
    4.1 景德镇市现状排水系统概况第56-60页
        4.1.1 景德镇市城区情况简介第56页
        4.1.2 景德镇市现状排水系统概述第56-57页
        4.1.3 内涝灾害调研第57-59页
        4.1.4 内涝灾害成因分析第59-60页
    4.2 模型目标区域的选取及概况第60-65页
        4.2.1 目标区域的选取第60页
        4.2.2 目标区域现状情况概述第60-62页
        4.2.3 目标区域排水系统概化第62-64页
        4.2.4 目标地块模拟参数设置第64-65页
    4.3 模型相关参数的率定第65-66页
    4.4 目标区域现状雨洪问题总体评估第66-78页
        4.4.1 目标区域径流特征分析第66-68页
        4.4.2 相关重要设施、节点运行情况分析第68-72页
        4.4.3 管网负荷能力评估第72-76页
        4.4.4 内涝风险区域评估第76-78页
    4.5 雨洪设施改造策略的确定第78-79页
    4.6 雨洪设施改造方案的制定第79-81页
    4.7 改造方案组合对目标区域径流特征影响效果分析第81-87页
    4.8 各方案雨洪设施改造效果的综合比较第87-97页
        4.8.1 重要设施、节点运行改善情况分析第87-91页
        4.8.2 改造方案管网负荷能力评估第91-96页
        4.8.3 改造方案内涝风险区域评估第96-97页
    4.9 本章小结第97-100页
5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100-101页
    5.2 不足与展望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8页
附录第108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第108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分析
下一篇:重庆地区数据中心风侧经济器节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