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9-11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第2章 斜交网格标准单元子结构伪静力试验 | 第13-28页 |
2.1 引言 | 第13页 |
2.2 子结构试验准备概况 | 第13-26页 |
2.2.1 子结构模型设计 | 第13-14页 |
2.2.2 模型相似关系 | 第14-15页 |
2.2.3 子结构模型节点加固 | 第15-19页 |
2.2.4 结构模型所用材料性能 | 第19-20页 |
2.2.5 子结构模型布点 | 第20-22页 |
2.2.6 子结构模型配重施加 | 第22-24页 |
2.2.7 物理试验加载及应变监测装置 | 第24-25页 |
2.2.8 模型加载制度确立 | 第25-26页 |
2.3 试验过程 | 第26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6-28页 |
第3章 斜交网格子结构伪静力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8-43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试验现象及试验数据分析 | 第28-42页 |
3.2.1 子结构模型破坏过程及特征 | 第28-30页 |
3.2.2 子结构模型构件破坏次序 | 第30-31页 |
3.2.3 子结构试验结果分析 | 第3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斜交网格标准单元子结构伪静力数值模拟 | 第43-54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数值仿真模型 | 第43-44页 |
4.2.1 数值模拟求解模块选择 | 第43页 |
4.2.2 材性参数及本构关系 | 第43-44页 |
4.2.3 单元类型选择 | 第44页 |
4.2.4 加载条件的模拟 | 第44页 |
4.3 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 第44-53页 |
4.3.1 滞回关系曲线与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 第44-46页 |
4.3.2 刚度退化对比 | 第46-47页 |
4.3.3 子结构模型外网筒构件的屈服顺序及失效模式 | 第47-51页 |
4.3.4 内筒连梁屈服顺序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53-54页 |
第5章 斜交网格节点有限元分析 | 第54-70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斜交网格节点来源 | 第54-55页 |
5.3 主体结构节点几何构造 | 第55-58页 |
5.3.1 X 型节点几何构造 | 第55-56页 |
5.3.2 Y 型节点几何构造 | 第56-58页 |
5.4 主体结构节点数值建模 | 第58-59页 |
5.4.1 主体结构节点建模方式及求解器选择 | 第58页 |
5.4.2 节点材性参数及本构模型选取 | 第58页 |
5.4.3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 | 第58-59页 |
5.5 主体结构节点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59-68页 |
5.5.1 节点力-位移曲线 | 第59-61页 |
5.5.2 节点外钢管应力 | 第61-62页 |
5.5.3 节点外钢管变形分布 | 第62-64页 |
5.5.4 节点内部混凝土应力分布 | 第64-66页 |
5.5.5 节点内部混凝土等效塑性应变分布 | 第66-6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