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9页 |
§1.1 鲜食玉米的生产发展现状 | 第8-12页 |
§1.1.1 我国鲜食玉米的生产发展现 | 第8-10页 |
§1.1.2 国外鲜食玉米的生产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1.3 玉米鲜食的功效 | 第11-12页 |
§1.2 鲜食玉米穗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品质评价 | 第12-19页 |
§1.2.1 玉米穗的生理生化特点 | 第12-17页 |
§1.2.1.1 玉米籽粒的形成与成熟阶段 | 第12-13页 |
§1.2.1.2 玉米灌浆期籽粒和穗轴的化学成分变化 | 第13-14页 |
§1.2.1.3 同化产物的分配与累积 | 第14-16页 |
§1.2.1.4 呼吸强度的变化 | 第16-17页 |
§1.2.2 鲜食玉米采收期的确定 | 第17-19页 |
§1.2.2.1 鲜食玉米乳熟期营养成分的变化 | 第17-18页 |
§1.2.2.2 鲜食玉米采收期的确定 | 第18-19页 |
§1.2.3 鲜食玉米的品质评价 | 第19页 |
§1.3 影响鲜食玉米品质的因素 | 第19-24页 |
§1.3.1 品种因素对鲜食玉米品质的影响 | 第19-21页 |
§1.3.2 环境因素对鲜食玉米籽粒灌浆的影响 | 第21-23页 |
§1.3.3 栽培技术对鲜食玉米品质的影响 | 第23-24页 |
§1.4 鲜食玉米穗速冻加工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1.4.1 食品速冻的原理及其优越性 | 第24-26页 |
§1.4.2 速冻的方法及设备 | 第26页 |
§1.4.3 国内外鲜食玉米穗速冻加工研究概况 | 第26-27页 |
§1.4.4 鲜食玉米速冻加工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前言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2.1 材料 | 第30页 |
§2.1.1 材料来源 | 第30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3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0-33页 |
§2.2.1 鲜食玉米穗速冻加工工艺流程 | 第30页 |
§2.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30-31页 |
§2.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54页 |
§3.1 鲜食玉米穗成熟特性研究 | 第33-42页 |
§3.1.1 乳熟期鲜食玉米穗不同部分含水量的变化 | 第33-35页 |
§3.1.2 乳熟期鲜食玉米穗不同部分呼吸强度的变化 | 第35-36页 |
§3.1.3 玉米籽粒千粒重的变化 | 第36-37页 |
§3.1.4 玉米籽粒灌浆速率的变化 | 第37-38页 |
§3.1.5 乳熟期鲜食玉米穗不同部分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 第38-41页 |
§3.1.6 乳熟期籽粒中可溶性酸性蔗糖转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41-42页 |
§3.1.7 乳熟期籽粒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42页 |
§3.2 鲜食玉米穗采收期的确定 | 第42-44页 |
§3.3 鲜食玉米采收后不同温度放置对其品质的影响 | 第44-47页 |
§3.3.1 放置温度和时间对籽粒含水量的影响 | 第44页 |
§3.3.2 放置温度和时间对可溶性酸性蔗糖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3 放置温度和时间对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46页 |
§3.3.4 放置温度和时间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46页 |
§3.3.5 放置温度和时间对总酸含量的影响 | 第46页 |
§3.3.6 放置温度和时间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46页 |
§3.3.7 放置温度和时间对鲜食玉米风味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 鲜食玉米穗采收后的热烫试验 | 第47-48页 |
§3.4.1 鲜食玉米穗采收后的护色试验 | 第47页 |
§3.4.2 鲜食玉米穗采收后热烫试验 | 第47-48页 |
§3.5 热烫对速冻玉米品质的影响 | 第48-51页 |
§3.5.1 热烫对速冻玉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48-50页 |
§3.5.2 热烫对速冻玉米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50-51页 |
§3.6 速冻与缓冻对鲜食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51-52页 |
§3.6.1 速冻与缓冻对鲜食玉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51页 |
§3.6.2 速冻与缓冻对鲜食玉米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51-52页 |
§3.7 包装对速冻玉米穗品质的影响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4-56页 |
§4.1 鲜食玉米穗成熟特性 | 第54-55页 |
§4.2 热烫处理在鲜食玉米穗速冻加工中的必要性 | 第55页 |
§4.3 影响冻藏过程中冰晶析出的因素 | 第55页 |
§4.4 包装与否对鲜食玉米穗速冻加工品品质的影响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8页 |
附图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