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25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1-23页 |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 (五)研究目的与研究任务 | 第24-25页 |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33页 |
|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25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25-33页 |
| 三、初中阶段学校关怀道德氛围的现状调查 | 第33-52页 |
| (一)初中阶段学校关怀规范的现状调查 | 第33-34页 |
| (二)初中生对学校关怀道德氛围的主观评估 | 第34-52页 |
| 四、初中生对于学校关怀道德氛围感知的差异分析 | 第52-64页 |
| (一)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对学校关怀道德氛围感知的差异分析 | 第52-53页 |
| (二)不同性别学生对学校关怀道德氛围感知的差异分析 | 第53-55页 |
| (三)不同年级学生对学校关怀道德氛围感知的差异分析 | 第55-56页 |
| (四)不同学校所在地学生对学校关怀道德氛围感知的差异分析 | 第56-58页 |
| (五)是否为独生子女学生对学校关怀道德氛围感知的差异分析 | 第58-59页 |
| (六)不同班级学习成绩学生对学校关怀道德氛围感知的差异分析 | 第59-61页 |
| (七)不同班级角色学生对学校关怀道德氛围感知的差异分析 | 第61-64页 |
| 五、初中阶段学校关怀道德氛围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64-71页 |
| (一)学生对关怀价值观的共享程度有待提升 | 第64-65页 |
| (二)初中生并没有充分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帮助 | 第65-66页 |
| (三)乡镇中学的学生对学校关怀道德氛围的感知水平明显不如城市中学的学生 | 第66-67页 |
| (四)男生对学校关怀道德氛围的感知水平明显低于女生 | 第67-68页 |
| (五)初一学生在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学生对理解的评价层面的表现明显不及初二学生 | 第68-69页 |
| (六)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学校关怀道德氛围的感知水平明显不及学习成绩理想的学生 | 第69-70页 |
| (七)普通同学对学校关怀道德氛围的感知水平明显不及担任班级干部、担任班级干部兼课代表的同学 | 第70-71页 |
| 六、初中阶段学校关怀道德氛围的建设策略 | 第71-80页 |
| (一)通过榜样和锻炼方法,树立并内化学生的关怀价值观 | 第71-72页 |
| (二)实施以锻炼为主、说服与奖惩手段为辅的关怀教育,保证初中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帮助 | 第72-74页 |
| (三)充分发挥教育情境的陶冶作用,加强校园关怀文化建设 | 第74-75页 |
| (四)提升对男生的关注度,增加男生对学校关怀道德氛围的积极体验 | 第75-76页 |
| (五)帮助初一学生尽快适应班集体和学校生活 | 第76-77页 |
| (六)提升学校师生对弱势群体的理解与尊重 | 第77-78页 |
| (七)最大程度提高所有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度与公平度 | 第78-80页 |
| 七、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80-81页 |
|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80页 |
|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附录一 | 第85-91页 |
| 附录二 | 第91-92页 |
| 附录三 | 第92-93页 |
| 附录四 | 第93-94页 |
| 附录五 | 第94-115页 |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