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13页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四、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不足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20-31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一、资源型产业 | 第20页 |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 | 第20-21页 |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第22-30页 |
一、资源诅咒理论 | 第22-23页 |
二、生命周期理论 | 第23-24页 |
三、产业结构理论 | 第24-28页 |
四、区域经济理论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48页 |
第一节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概况 | 第31-32页 |
第二节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 | 第32-37页 |
一、经济发展现状 | 第32-34页 |
二、产业结构现状 | 第34-37页 |
第三节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2页 |
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 第37页 |
二、国有经济占比过高 | 第37-38页 |
三、煤炭企业亏损,吸引资金能力差 | 第38-40页 |
四、去产能、去库存压力大 | 第40-41页 |
五、煤炭企业人员安置问题突出 | 第41-42页 |
第四节 成因分析 | 第42-47页 |
一、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 | 第42-44页 |
二、体制改革滞后 | 第44-45页 |
三、高素质人才短缺 | 第45-46页 |
四、城市建设缺乏吸引力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60页 |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 第48-52页 |
一、构建指标体系的理论 | 第48-50页 |
二、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50-51页 |
三、转型效果评价标准 | 第51页 |
四、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1-52页 |
第二节 以七台河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 第52-55页 |
第三节 影响城市转型因素分析 | 第55-58页 |
一、影响因素假设及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二、模型设定 | 第56-57页 |
三、结果解读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国内外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启示 | 第60-67页 |
第一节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启示 | 第60-63页 |
一、以“转型型”为路径的德国鲁尔区 | 第60-61页 |
二、以“退出型”为路径的法国洛林地区 | 第61页 |
三、以“复合型”转型为路径的美国休斯敦市 | 第61-63页 |
第二节 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启示 | 第63-66页 |
一、以向生态城市转型为路径的淮北市 | 第63页 |
二、以产业升级为转型路径的枣庄市 | 第63-65页 |
三、以多元化发展路径的乌海市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加快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建议 | 第67-79页 |
第一节 优化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 | 第67-68页 |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第67页 |
二、以政策为契机,发展接续产业 | 第67-68页 |
三、着力发展绿色农业 | 第68页 |
第二节 健全相应机制 | 第68-70页 |
一、明确政府职能 | 第68-69页 |
二、完善资源利益分享机制 | 第69-70页 |
三、完善生态补偿保护机制 | 第70页 |
第三节 增强金融体系对煤炭城市的支撑作用 | 第70-73页 |
一、以银行为主导构建金融支撑体系 | 第70-71页 |
二、拓宽煤炭城市融资渠道 | 第71-72页 |
三、打造良好金融环境 | 第72-73页 |
四、加大煤城金融优惠政策 | 第73页 |
第四节 增强人力资本对煤炭城市的支撑作用 | 第73-76页 |
一、着力构建人力资源体系 | 第73-74页 |
二、加大人力资本开发的投入 | 第74-75页 |
三、完善人力资本流动和产权机制 | 第75页 |
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 | 第75-76页 |
第五节 借助国家战略,加强对外合作 | 第76-78页 |
一、借助“一带一路”的契机 | 第76页 |
二、借助“中蒙俄经济走廊”,加强对俄经贸合作 | 第76-77页 |
三、完善与俄罗斯的基础设施联通 | 第77页 |
四、建立自由贸易区与产业园区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