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4页 |
第一章 司法解释设立的技术和内容要求 | 第14-21页 |
一、司法解释的性质和作用 | 第14页 |
二、司法解释设立的形式技术要求 | 第14-18页 |
(一)司法解释的主体适格 | 第15页 |
(二)司法解释的权限和范围合法 | 第15-16页 |
(三)司法解释的体例规范 | 第16页 |
(四)解释内容的技术严格规范 | 第16-18页 |
三、司法解释设立的实质内容要求 | 第18-21页 |
(一)解释内容合法性原则 | 第19页 |
(二)解释内容明确性原则 | 第19页 |
(三)解释内容合理性原则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网络诽谤罪司法解释》设立技术之审视 | 第21-25页 |
一、细则化的刑事立法有损刑法权威 | 第21-23页 |
(一)设置模式与刑法条文几乎一模一样 | 第21页 |
(二)列举性规定与概括性规定并用 | 第21-22页 |
(三)大量运用法律惯常运用的附则 | 第22-23页 |
二、部分解释条款完全以一般预防为目的 | 第23-24页 |
三、与相关司法解释相矛盾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网络诽谤罪司法解释》规定内容之反思 | 第25-37页 |
一、网络公共秩序不等于公共秩序 | 第25-31页 |
(一)《网络诽谤罪司法解释》有偷换概念之嫌 | 第25-26页 |
(二)同一条文中的法律用语应当具有同一性 | 第26-27页 |
(三)根据体系解释“公共场所”应当具有现实性 | 第27-28页 |
(四)网络空间中所谓“公共场所”混乱的标准难以判断 | 第28-29页 |
(五)应限制将寻衅滋事罪套用于对此罪的解释 | 第29-31页 |
二、《网络诽谤罪司法解释》过于限制处罚范围 | 第31-37页 |
(一)以次数为入罪唯一标准的方式令人存疑 | 第31-33页 |
(二)忽视了不同网络工具的计数模式 | 第33页 |
(三)易产生处罚漏洞 | 第33-37页 |
结语《网络诽谤罪司法解释》改进之建议 | 第37-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