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癌基因诱导的细胞衰老 | 第11-14页 |
1.1.1 癌基因诱导的细胞衰老是当今衰老和癌症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 第11-12页 |
1.1.2 癌基因诱导的细胞衰老是体内肿瘤预防屏障 | 第12页 |
1.1.3 癌基因诱导细胞衰老的信号通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 SAHF简介 | 第14-16页 |
1.2.1 SAHF的结构及相关蛋白成分 | 第14页 |
1.2.2 SAHF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14-16页 |
1.3 BRG1与SAHF | 第16-17页 |
1.3.1 BRG1的基本功能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 第16页 |
1.3.2 BRG1与SAHF形成的关系 | 第16-17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H-RAS~(G12V)诱导细胞衰老模型的建立 | 第18-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2页 |
2.1.1 实验细胞及菌株 | 第1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20页 |
2.1.3 实验试剂与抗体 | 第20-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32页 |
2.2.1 试剂配制 | 第22-24页 |
2.2.2 pCDH-Neo-H-RAS~(G12V)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4-28页 |
2.2.3 制备H-RAS~(G12V)过表达的细胞 | 第28-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2.3.1 pCDH-Neo-H-RAS~(G12V)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2-33页 |
2.3.2 验证H-RAS~(G12V)过表达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 | 第33-34页 |
2.3.3 H-RAS~(G12V)过表达诱导的 β 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增强 | 第34-35页 |
2.3.4 H-RAS~(G12V)过表达诱导的SAHF形成 | 第35-36页 |
2.3.5 H-RAS~(G12V)过表达引起的衰老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 | 第36-37页 |
2.3.6 H-RAS~(G12V)过表达引起的DNA损伤反应 | 第37-39页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GST-PULL DOWN验证BRG1-HP1-H3K9ME的相互作用 | 第40-5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3.1.1 实验细胞及菌株 | 第40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3.1.3 实验试剂与抗体 | 第40-4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1-47页 |
3.2.1 试剂配制 | 第41页 |
3.2.2 GST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1-44页 |
3.2.3 GST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44-45页 |
3.2.4 GST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45页 |
3.2.5 GST-Pull down验证BRG1-HP1-H3K9me的相互作用 | 第45-47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7-55页 |
3.3.1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7-49页 |
3.3.2 GST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49-51页 |
3.3.3 GST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51-53页 |
3.3.4 GST-Pull down验证BRG1与HP1和H3K9me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53-55页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CO-IP和IF鉴定BRG1-HP1-H3K9ME复合物的存在 | 第56-6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4.1.1 实验细胞 | 第56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4.1.3 实验试剂与抗体 | 第5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4.2.1 试剂配制 | 第56-57页 |
4.2.2 制备H-RAS~(G12V)过表达的细胞 | 第57页 |
4.2.3 Co-IP验证BRG1-HP1-H3K9me复合物的存在 | 第57页 |
4.2.4 IF验证BRG1-HP1-H3K9me复合物的存在 | 第5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4.3.1 Co-IP验证BRG1-HP1-H3K9me复合物的存在 | 第57-58页 |
4.3.2 IF验证BRG1-HP1-H3K9me复合物的存在 | 第58-59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过表达BRG1片段对SAHF形成及细胞衰老的影响 | 第61-72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5.1.1 实验细胞 | 第61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61页 |
5.1.3 实验试剂与抗体 | 第6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1-66页 |
5.2.1 试剂配制 | 第61-62页 |
5.2.2 pCDH-Neo-Flag质粒的构建 | 第62页 |
5.2.3 pCDH-Neo-Flag-EGFP及pCDH-Neo-Flag-BRG1片段克隆的构建 | 第62-63页 |
5.2.4 制备H-RAS~(G12V)和BRG1片段同时过表达的细胞 | 第63-65页 |
5.2.5 DAPI染色 | 第65页 |
5.2.6 SA-β-gal染色 | 第65页 |
5.2.7 Western blotting | 第65页 |
5.2.8 qRT-PCR | 第65-6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5.3.1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66-67页 |
5.3.2 RAS、BRG1 (295-634AA)、BRG1 (1223-1420AA) 过表达验证 | 第67-69页 |
5.3.3 BRG1片段过表达能够抑制H-RAS~(G12V)诱导的SAHF形成 | 第69-70页 |
5.3.4 BRG1片段过表达不能抑制H-RAS~(G12V)诱导的 β 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增强 | 第70页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在校期间参加课题和发表论情况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