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8页 |
1.1.1 太阳电池概述 | 第11页 |
1.1.2 钙钛矿太阳电池发展 | 第11-13页 |
1.1.3 钙钛矿太阳电池器件结构 | 第13-14页 |
1.1.4 钙钛矿薄膜的制备方法 | 第14-17页 |
1.1.5 钙钛矿材料的晶体结构 | 第17页 |
1.1.6 钙钛矿太阳电池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1.2 钙钛矿电池发展的限制因素 | 第18-20页 |
1.2.1 水氧稳定性 | 第18-19页 |
1.2.2 滞回效应 | 第19页 |
1.2.3 铅毒性 | 第19-20页 |
1.2.4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 第20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2-31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22-24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2.2 倒置结构钙钛矿太阳电池器件的制备 | 第24-26页 |
2.2.1 FTO玻璃的清洗及等离子体清洗 | 第24-25页 |
2.2.2 空穴传输层制备 | 第25页 |
2.2.3 两步法制备钙钛矿吸收层 | 第25-26页 |
2.2.4 电子传输层及阴极缓冲层制备 | 第26页 |
2.2.5 电极蒸镀 | 第26页 |
2.3 钙钛矿薄膜及电池器件的基本表征方法 | 第26-31页 |
2.3.1 I-V曲线测试 | 第26-28页 |
2.3.2 外量子效率测试(EQE) | 第28页 |
2.3.3 电化学阻抗测试(EIS) | 第28页 |
2.3.4 二极管特性分析 | 第28-31页 |
第3章 高效CH_3NH_3Pb_(1-x)Sn_xI_3钙钛矿太阳电池制备 | 第31-44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31-32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2-43页 |
3.2.1 溶剂工程制备高致密无铅/少铅钙钛矿薄膜 | 第32-36页 |
3.2.2 结晶动力学分析 | 第36-37页 |
3.2.3 能带调谐 | 第37-39页 |
3.2.4 无铅/少铅钙钛矿薄膜组分分析 | 第39-41页 |
3.2.5 无铅/少铅钙钛矿太阳电池器件性能分析 | 第41-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基于CH_3NH_3Pb_(0.75)Sn_(0.25)I_3钙钛矿薄膜及器件的载流子输运研究 | 第44-54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4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3页 |
4.2.1 I-V测试对比 | 第44-46页 |
4.2.2 二极管品质因子对比 | 第46-47页 |
4.2.3 电池器件稳定输出对比 | 第47-48页 |
4.2.4 薄膜及器件缺陷态密度分析 | 第48-50页 |
4.2.5 钙钛矿电池器件载流子复合寿命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4.2.6 钙钛矿电池器件载流子浓度对比分析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引入C_(60)对CH_3NH_3Pb_(0.75)Sn_(0.25)I_3钙钛矿薄膜界面的钝化及电池器件水氧稳定性的提升 | 第54-65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5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5.3.1 前驱液中C_(60)浓度判定 | 第55-56页 |
5.3.2 C_(60)与钙钛矿的相互作用 | 第56-58页 |
5.3.3 C_(60)引入对电池器件I-V测试影响 | 第58-60页 |
5.3.4 C_(60)引入对载流子复合寿命影响 | 第60-61页 |
5.3.5 C_(60)引入对器件的缺陷态密度影响 | 第61-62页 |
5.3.6 C_(60)引入对电池器件稳定性影响 | 第62-63页 |
5.3.7 C_(60)引入对于提升水氧稳定性的机理分析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束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