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LCP“动力化”-折端微动及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 第16-32页 |
1 材料 | 第16页 |
2 方法 | 第16-20页 |
2.1 CT数据的获取 | 第16-17页 |
2.2 胫骨及接骨板的建模 | 第17-18页 |
2.3 材料属性的赋值 | 第18页 |
2.4 边界定义 | 第18-19页 |
2.5 三种不同接骨板螺钉固定方式 | 第19页 |
2.6 加载负荷及约束条件 | 第19页 |
2.7 评价指标 | 第19-20页 |
2.8 统计学处理 | 第20页 |
3 结果 | 第20-22页 |
3.1 胫骨模型有效性的验证 | 第20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20-22页 |
4 讨论 | 第22-27页 |
4.1 实现LCP“动力化”的临床意义 | 第22-23页 |
4.2 有限元分析方法在骨科内固定生物力学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4.3 实验结果的分析 | 第24-26页 |
4.4 实验的意义及局限性 | 第26-27页 |
5 参考文献 | 第27-32页 |
第二部分 LCP“动力化”治疗下肢长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初步临床疗效观察 | 第32-46页 |
1 资料 | 第32-33页 |
1.1 资料来源 | 第32页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第32页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第32页 |
1.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32-33页 |
2 方法 | 第33-34页 |
2.1 一般资料 | 第33页 |
2.2 治疗方法 | 第33页 |
2.3 随访计划 | 第33-34页 |
2.4 评价方法 | 第34页 |
2.5 统计方法 | 第34页 |
3 结果 | 第34-39页 |
4 讨论 | 第39-43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39页 |
4.2 骨折延迟愈合的定义及相关治疗 | 第39-40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4.4 动力化时机及术后并发症 | 第41-42页 |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2-43页 |
5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第三部分 LCP“动力化”治疗下肢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初步临床疗效观察 | 第46-69页 |
1 资料 | 第46-47页 |
1.1 资料来源 | 第46页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第46页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第46页 |
1.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46-47页 |
2 方法 | 第47-49页 |
2.1 一般资料 | 第47页 |
2.2 手术方法 | 第47页 |
2.3 术后处理 | 第47页 |
2.4 随访计划 | 第47-48页 |
2.5 评价方法 | 第48页 |
2.6 统计方法 | 第48-49页 |
3 结果 | 第49-54页 |
4 讨论 | 第54-63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54-55页 |
4.2 骨不连愈合的力学环境 | 第55-56页 |
4.3 LCP“动力化”治疗骨不连的相关机制 | 第56页 |
4.4 LCP“动力化”的适应证 | 第56-57页 |
4.5 骨不连断端的处理及术后康复 | 第57-58页 |
4.6 LCP“动力化”的手术要点 | 第58-59页 |
4.7 祖国医学对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的认识 | 第59-61页 |
4.8 展望及不足 | 第61-63页 |
5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81页 |
综述 微动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7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发表文章情况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