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引言 | 第16-21页 |
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1 选题目的 | 第16-17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7页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0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4 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4.1 创新之处 | 第20页 |
4.2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大病保险制度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第21-27页 |
1.1 大病保险制度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1.1.1 大病保险概念界定 | 第21页 |
1.1.2 大病保险可持续性 | 第21-22页 |
1.2 理论依据 | 第22-27页 |
1.2.1 福利思想理论下大病保险实施重要性分析 | 第22页 |
1.2.2 公共产品理论下大病保险定性分析 | 第22-23页 |
1.2.3 大病保险引入市场机制依据 | 第23-27页 |
第二章 大病保险政策出台背景及参与主体分析 | 第27-30页 |
2.1 大病保险政策出台背景 | 第27-28页 |
2.1.1 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不完善 | 第27页 |
2.1.2 基本医疗保险经办能力不足 | 第27页 |
2.1.3 创新医疗保险运行机制 | 第27-28页 |
2.2 大病保险制度的参与主体探析 | 第28-30页 |
2.2.1 政府与商业保险机构 | 第28-29页 |
2.2.2 政府与医疗服务提供机构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大病保险可持续发展中政府定位实践分析 | 第30-37页 |
3.1 政府在大病保险四大环节中的定位 | 第30-34页 |
3.1.1 政策制定与执行 | 第30-31页 |
3.1.2 资金筹措与报销 | 第31-32页 |
3.1.3 运营监督与管理 | 第32-33页 |
3.1.4 医疗费用控制 | 第33页 |
3.1.5 总结 | 第33-34页 |
3.2 大病保险试点城市政府定位效果分析 | 第34-37页 |
3.2.1 “湛江模式”中的政府定位 | 第34-35页 |
3.2.2 “太仓模式”中的政府定位 | 第35页 |
3.2.3 “洛阳模式”中的政府定位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山西省大病保险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 | 第37-43页 |
4.1 山西省大病保险实施情况 | 第37-39页 |
4.1.1 山西省大病保险实施总体情况 | 第37页 |
4.1.2 运城市大病保险实施情况 | 第37-38页 |
4.1.3 晋城市大病保险实施情况 | 第38-39页 |
4.1.4 临汾市大病保险实施情况 | 第39页 |
4.2 山西省大病保险可持续发展中政府定位存在问题分析 | 第39-43页 |
4.2.1 政策设计存在缺陷,出现当期基金赤字 | 第39-40页 |
4.2.2 政府越位,业务流程大包大揽 | 第40页 |
4.2.3 政府缺位,与其他参与主体深层次合作缺失 | 第40-41页 |
4.2.4 政府监管不力,存在承保风险 | 第41页 |
4.2.5 对待医保信息数据的开放与安全性问题过分保守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大病保险可持续发展中政府定位的重构设想 | 第43-49页 |
5.1 优化制度设计,强化大病保险保障功能 | 第43-45页 |
5.1.1 建立多渠道筹资结构,提高基金结余利用率 | 第43-44页 |
5.1.2 实现省级统筹,保证医保基金安全和可持续 | 第44-45页 |
5.2 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在大病保险中的定位 | 第45-46页 |
5.2.1 转变政府观念,形成政府推动力 | 第45页 |
5.2.2 明晰政府职能,摆正角色定位 | 第45-46页 |
5.3 完善运行机制,推动大病保险多方发力 | 第46-47页 |
5.3.1 构建大病保险抗风险动态调整机制 | 第46页 |
5.3.2 制定风险分担机制,调动商业保险机构积极性 | 第46-47页 |
5.4 严格监督体系,促进医疗资源高效配置 | 第47-49页 |
5.4.1 建立全面的动态监督体系 | 第47-48页 |
5.4.2 积极推进医疗监管智能化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