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工程地震论文

超声模拟边坡弱震响应与边坡强震响应的对比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6页
    1.1 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14-18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8-20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0-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2 技术路线第21-23页
    1.5 本文采用的研究简介第23-26页
        1.5.1 超声地震模型实验第23页
        1.5.2 FLAC3D软件第23-26页
第2章 物理模拟实验方案第26-41页
    2.1 模型试验的相似理论第26-27页
    2.2 模型材料及实验器材的选择第27-34页
        2.2.1 模型材料的选择第27页
        2.2.2 实验仪器第27-34页
    2.3 几何模型设计第34-36页
        2.3.1 模拟边坡尺寸第34页
        2.3.2 边界条件第34-35页
        2.3.3 模型几何形态第35页
        2.3.4 模型制作尺寸第35-36页
    2.4 测点布置第36-39页
        2.4.1 激发点的布置第38页
        2.4.2 接收点的布置第38-39页
    2.5 实验方法第39页
    2.6 实验结果处理第39-41页
第3章 模型边坡弱震响应的数值模拟第41-58页
    3.1 模拟参数的选择第41-43页
        3.1.1 模拟参数第41页
        3.1.2 临界阻尼比的计算第41-43页
        3.1.3 卓越频率第43页
    3.2 二维模型的建立第43-46页
        3.2.1 模型第43-44页
        3.2.2 设置监测点第44页
        3.2.3 动力边界条件第44-46页
    3.3 初始地应力场的生成和动力荷载的输入第46-48页
    3.4 激振方案第48-50页
        3.4.1 激振方向第48页
        3.4.2 实际波形的输入第48-50页
    3.5 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的对应关系第50-57页
        3.5.1 数值模拟X、Y、Z方向振型强弱对比第50-51页
        3.5.2 边坡物理模型超声模拟振型图第51-53页
        3.5.3 弱震激励的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边坡振型对比第53-57页
    3.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4章 原型边坡弱震到强震激励的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第58-65页
    4.1 原型边坡数值模型的建立第58-60页
        4.1.1 参数的选择第58页
        4.1.2 模型的建立第58-60页
    4.2 初始地应力场的生成和动力荷载的输入第60-61页
    4.3 激振方案第61-62页
    4.4 原型边坡弱震与强震的振型对比第62-64页
    4.5 原型边坡的数值模型弱震到强震的对比分析第64页
    4.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5章 边坡地震响应振型与强震破坏塑性区分布的对比第65-70页
    5.1 宝鸡地区蟠龙塬黄土边坡及地震响应数值分析简介第65-68页
    5.2 边坡地震响应振型与强震破坏塑性区分布的对比第68-69页
    5.3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结论第70页
    6.2 展望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震动力作用方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黄河李家峡—公伯峡段活动断裂与滑坡灾害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