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工程地震论文

地震动力作用方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第11-14页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14-18页
        1.2.1 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存在的问题第16-18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8页
        1.4.2 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2章 不同作用方式地震动输入方法研究第20-35页
    2.1 FLAC~(3D)软件简介第20-23页
        2.1.1 FLAC~(3D)名词概念解释第20-21页
        2.1.2 FLAC~(3D)动力计算特点和功能第21-23页
    2.2 惠更斯原理简介和地震动力作用方向数值模拟实现第23-25页
    2.3 不同作用方式地震动对边坡模型应力时程表达式第25-35页
        2.3.1 基本方程第25-26页
        2.3.2 三维波动方程第26-27页
        2.3.3 各震相简谐地震波激励下边坡底部节点应力时程表达式第27-33页
        2.3.4 简谐P波、S波叠加组合应力时程表达式第33-35页
第3章 宝鸡市区域地质概况第35-41页
    3.1 宝鸡地区自然地理概况第35-36页
    3.2 宝鸡地区地质概况第36-37页
    3.3 宝鸡地区地震活动概况第37-39页
    3.4 宝鸡市蟠龙塬黄土边坡概况第39-41页
第4章 蟠龙塬边坡对不同作用方式地震荷载激励的动力超载稳定性分析第41-53页
    4.1 蟠龙塬边坡模型的建立第41-42页
    4.2 边坡动力超载稳定性分析的数值模拟方案第42-44页
        4.2.1 不同方向入射简谐波的动力超载施加方案设定第42-43页
        4.2.2 简谐P波、S波叠加组合的动力超载施加方案设定第43-44页
    4.3 蟠龙塬边坡动力超载数值模拟结果第44-51页
        4.3.1 简谐P波、S波垂直入射时蟠龙塬边坡超载稳定性结果第44-46页
        4.3.2 简谐P波、SV波、SH波斜入射时蟠龙塬边坡超载稳定性结果第46-51页
    4.4 不同作用方式地震波蟠龙塬动力超载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51-53页
第5章 不同作用方式地震荷载对蟠龙塬边坡破坏方式的影响研究第53-94页
    5.1 简谐P波垂直入射时边坡塑性区监测点结果第53-59页
        5.1.1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加速度合成值分析第56-57页
        5.1.2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速度合成值分析第57页
        5.1.3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位移合成值分析第57-58页
        5.1.4 P波垂直入射时边坡塑性区破坏方式分析第58-59页
    5.2 简谐S波垂直入射时边坡塑性区及其监测点结果第59-64页
        5.2.1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加速度合成值分析第61-62页
        5.2.2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速度合成值分析第62页
        5.2.3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位移合成值分析第62-63页
        5.2.4 S波垂直入射时边坡塑性区破坏方式分析第63-64页
    5.3 P波、S波叠加垂直入射时边坡塑性区及其监测点结果第64-70页
        5.3.1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加速度合成值分析第67-68页
        5.3.2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速度合成值分析第68页
        5.3.3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位移合成值分析第68-69页
        5.3.4 P波、S波叠加垂直入射时边坡塑性区破坏方式分析第69-70页
    5.4 简谐P波斜入射时边坡塑性区及其监测点结果第70-76页
        5.4.1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加速度合成值分析第73-74页
        5.4.2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速度合成值分析第74页
        5.4.3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位移合成值分析第74-75页
        5.4.4 P波斜入射时边坡塑性区破坏方式分析第75-76页
    5.5 简谐SH波斜入射时边坡塑性区及其监测点结果第76-81页
        5.5.1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加速度合成值分析第78-79页
        5.5.2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速度合成值分析第79-80页
        5.5.3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位移合成值分析第80页
        5.5.4 SH波斜入射时边坡塑性区破坏方式分析第80-81页
    5.6 简谐SV波斜入射时边坡塑性区及其监测点结果第81-87页
        5.6.1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加速度合成值分析第84-85页
        5.6.2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速度合成值分析第85页
        5.6.3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位移合成值分析第85-86页
        5.6.4 SV波斜入射时边坡塑性区破坏方式分析第86-87页
    5.7 P波、SV波叠加斜入射时边坡塑性区及其监测点结果第87-92页
        5.7.1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加速度合成值分析第89-90页
        5.7.2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速度合成值分析第90-91页
        5.7.3 各监测点在同一时刻位移合成值分析第91页
        5.7.4 P波、SV波叠加斜入射时边坡塑性区破坏方式分析第91-92页
    5.8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4-96页
    6.1 结论第94-95页
    6.2 展望第95-96页
致谢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津市长序列地下水水位动态研究
下一篇:超声模拟边坡弱震响应与边坡强震响应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