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51页 |
1 天然产物的重要性 | 第17-40页 |
1.1 传统药物在新药发现中的作用 | 第17-21页 |
1.2 天然产物来源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21-37页 |
1.2.1 来源于陆生植物的天然药物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2.2 2000-2005 年间陆生微生物来源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27-35页 |
1.2.3 来源于海洋生物的药物 | 第35-36页 |
1.2.4 来源于陆地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36-37页 |
1.3 天然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37-40页 |
1.3.1 发现未知结构 | 第37-39页 |
1.3.2 前体结构的优化 | 第39页 |
1.3.3 旧化合物新的给药途径 | 第39-40页 |
2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40-49页 |
2.1 植物内生菌的定义 | 第40页 |
2.2 内生菌宿主植物的选择 | 第40-42页 |
2.3 来源于内生真菌天然产物的研究进展 | 第42-49页 |
2.3.1 抗菌活性物质 | 第42-47页 |
2.3.2 抗肿瘤活性物质 | 第47-49页 |
3 立题依据 | 第49-50页 |
4 研究方案 | 第50-51页 |
第二章 植物内生真菌活性菌株的筛选 | 第51-67页 |
1 材料 | 第52-54页 |
1.1 菌株 | 第52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2-53页 |
1.4 主要培养基 | 第53-54页 |
1.5 肿瘤细胞系 | 第54页 |
1.6 抗菌模型指示菌株 | 第54页 |
2 方法 | 第54-59页 |
2.1 筛选样品的制备 | 第54-56页 |
2.1.1 菌种的纯化 | 第54-55页 |
2.1.2 筛选样品的制备 | 第55-56页 |
2.2 菌株发酵样品的筛选模型 | 第56-59页 |
2.2.1 抗肿瘤细胞筛选模型 | 第56-58页 |
2.2.2 抗菌筛选模型 | 第58-5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5页 |
3.1 筛选样品制备结果 | 第59页 |
3.2 抗肿瘤细胞模型活性菌株初筛结果 | 第59-60页 |
3.3 抗肿瘤细胞模型活性菌株复筛结果 | 第60-63页 |
3.4 抗菌模型筛选结果 | 第63-6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三章 活性菌株的鉴定、生理生化特性及发酵条件的考察 | 第67-87页 |
1 材料 | 第67-70页 |
1.1 菌株 | 第67页 |
1.2 斜面培养基 | 第67页 |
1.3 生理生化测定培养基 | 第67-69页 |
1.4 发酵培养基 | 第69-70页 |
1.5 主要试剂 | 第70页 |
1.6 仪器设备 | 第70页 |
2 方法 | 第70-75页 |
2.1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70-71页 |
2.1.1 菌株培养特征的变化 | 第70页 |
2.1.2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70-71页 |
2.1.3 菌株显微特征的观察 | 第71页 |
2.2 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71-74页 |
2.2.1 染色体DNA 的提取 | 第71-72页 |
2.2.2 PCR 扩增引物的合成 | 第72-73页 |
2.2.3 18S rDNA 和 ITS 序列 PCR 扩增体系 | 第73页 |
2.2.4 PCR 扩增条件 | 第73-74页 |
2.2.5 系统发育分析 | 第74页 |
2.3 活性菌株发酵物的稳定性研究 | 第74页 |
2.4 活性菌株的培养基选择试验 | 第74页 |
2.5 活性菌株发酵时间的考察 | 第74-7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5页 |
3.1 菌株的形态、培养特征 | 第75-78页 |
3.2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78-79页 |
3.3 不同方法对总DNA 制备的影响 | 第79-80页 |
3.4 染色体DNA 的制备及18S rDNA 和ITS 序列的PCR 实验 | 第80页 |
3.5 活性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及鉴定结果 | 第80-83页 |
3.6 活性菌株的发酵物质稳定性试验 | 第83-84页 |
3.7 不同发酵培养基对活性菌株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84-85页 |
3.8 发酵时间对菌株活性的影响 | 第8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活性菌株HCCB1778 和HCCB2310 代谢产物的分离及结构解析 | 第87-107页 |
1 材料 | 第87-89页 |
1.1 菌株 | 第87页 |
1.2 主要培养基 | 第87-88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88-89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9页 |
2 方法 | 第89-92页 |
2.1 样品制备 | 第89页 |
2.1.1 种子制备和发酵培养 | 第89页 |
2.1.2 活性检测方法 | 第89页 |
2.2 薄层层析法(TLC)的探索 | 第89-90页 |
2.2.1 显色方法的探索 | 第89-90页 |
2.2.2 展开体系的探索 | 第90页 |
2.3 产物组分的分离 | 第90-91页 |
2.4 样品的理化性质及化学结构解析 | 第91页 |
2.5 化合物HCCB1778-1~5 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实验 | 第91-9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4页 |
3.1 TLC 检测及柱层析条件的确定 | 第92-93页 |
3.2 菌株HCCB1778 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93-100页 |
3.2.1 化合物HCCB1778-1 的结构鉴定 | 第93-94页 |
3.2.2 化合物HCCB1778-2 的结构鉴定 | 第94-96页 |
3.2.3 化合物HCCB1778-3 的结构鉴定 | 第96-98页 |
3.2.4 化合物HCCB1778-4 的结构鉴定 | 第98-99页 |
3.2.5 化合物HCCB1778-5 的结构鉴定 | 第99-100页 |
3.3 菌株HCCB2310 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100-103页 |
3.3.1 化合物HCCB2310-1 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 第100-102页 |
3.3.2 化合物HCCB2310-2 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 第102-103页 |
3.4 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 | 第103-10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04-107页 |
第五章 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对活性菌株HCCB1614 活性物质的分离 | 第107-122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111-113页 |
1.1 仪器 | 第111-112页 |
1.2 试剂和材料 | 第112-113页 |
1.2.1 试剂 | 第112页 |
1.2.2 菌种来源 | 第112页 |
1.2.3 细胞及检测方法 | 第112页 |
1.2.4 培养基 | 第112-113页 |
2 方法 | 第113-114页 |
2.1 活性位点的确定 | 第113页 |
2.2 HSCCC 样品的准备和处理 | 第113页 |
2.3 两相体系的选择和准备 | 第113-114页 |
2.4 固定相保留率的测定 | 第114页 |
2.5 分离过程 | 第114页 |
2.6 样品的分析和鉴定 | 第114页 |
2.7 活性样品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实验 | 第11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1页 |
3.1 薄层活性位点的确定 | 第114-115页 |
3.2 活性样品HSCCC 分离 | 第115-117页 |
3.3 活性化合物Fa4 的结构鉴定 | 第117-120页 |
3.4 化合物Fa4 对多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 | 第120-12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六章 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对ATX I 的制备分离 | 第122-133页 |
1 材料 | 第122-124页 |
1.1 菌株 | 第122-123页 |
1.2 主要培养基 | 第123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123-124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24页 |
2 方法 | 第124-125页 |
2.1 培养基的优化 | 第124页 |
2.2 K 值测定 | 第124-125页 |
2.3 样品制备和分离 | 第125页 |
2.4 ATX I 的HPLC 检测条件 | 第12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25-132页 |
3.1 菌株HCCB1778 发酵条件优化 | 第125-128页 |
3.1.1 碳源试验 | 第125-126页 |
3.1.2 氮源试验 | 第126-127页 |
3.1.3 均匀设计试验 | 第127-128页 |
3.2 HSCCC 实验 | 第128-131页 |
3.2.1 溶剂体系的选择和优化 | 第128-131页 |
3.2.2 HSCCC 分离 | 第131页 |
3.3 ATX I 产率及结构鉴定 | 第131-13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全文总结 | 第133-136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33-134页 |
2 研究展望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5页 |
附录 | 第155-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