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人性可完善性思想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言 | 第9-16页 |
一、选题依据与价值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可完善性概念的提出与演进 | 第16-24页 |
第一节 古希腊哲学肯定人的可完善性 | 第16-19页 |
一、苏格拉底对人性认识的转向 | 第16-17页 |
二、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对人性的政治性解读 | 第17-19页 |
第二节 中世纪基督教否定人性具有可完善性 | 第19-21页 |
一、基督教论人的有限性 | 第19-20页 |
二、基督教的人性观的影响 | 第20-21页 |
第三节 近代以来哲学强化人的可完善化能力 | 第21-24页 |
一、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承认进步的可能性 | 第21-22页 |
二、近代哲学家对进步性的不同解读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卢梭的人性可完善性思想 | 第24-40页 |
第一节 可完善性是一种潜在的能力 | 第24-29页 |
一、可完善性是一种必须借助外力而实现的潜在能力 | 第24-26页 |
二、可完善性在自然状态中不可能运行 | 第26-27页 |
三、可完善性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 第27-28页 |
四、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原因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自由向理性的过渡 | 第29-32页 |
一、可完善性与自由 | 第29-30页 |
二、理性是人进一步完善的关键 | 第30-32页 |
第三节 可完善性与人的沉沦 | 第32-35页 |
一、可完善性的替换 | 第32-33页 |
二、可完善性导致人性的堕落 | 第33-35页 |
三、重建第二自然 | 第35页 |
第四节 可完善性的最终实现 | 第35-40页 |
一、内在道德的重建 | 第36-38页 |
二、外在社会的重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卢梭与伏尔泰在可完善性认识上的分歧 | 第40-47页 |
第一节 启蒙思想家关于理性的争论 | 第40-42页 |
一、理性促进社会的进步 | 第40-41页 |
二、卢梭反对理性的误用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卢梭与伏尔泰对可完善性的不同认识 | 第42-45页 |
一、理性与自然的矛盾 | 第43-44页 |
二、理性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卢梭与伏尔泰的差异与统一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卢梭的可完善性思想的哲学意义 | 第47-50页 |
第一节 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影响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卢梭“回归自然”的现实意义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