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导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2-19页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第12-16页
        1.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6-19页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第19-20页
        1.3.1 研究方法第19页
        1.3.2 结构安排第19-20页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20-22页
        1.4.1 研究的创新点第20-21页
        1.4.2 研究的不足第21-22页
2 员工持股制度的一般分析第22-33页
    2.1 员工持股制度的概念第22-23页
        2.1.1 员工持股制度的产生第22-23页
        2.1.2 员工持股制度的内涵第23页
    2.2 员工持股制度的实现方式第23-24页
        2.2.1 非杠杆型的员工持股制度第24页
        2.2.2 杠杆型的员工持股制度第24页
    2.3 员工持股制度的基本特征第24-26页
        2.3.1 员工持股制度的一般特征第24-25页
        2.3.2 员工持股制度的法律特征第25-26页
    2.4 员工持股制度分类与模式第26-30页
        2.4.1 员工持股制度的分类第26-27页
        2.4.2 员工持股制度的模式第27-30页
    2.5 国有企业实行员工持股制度的现实意义第30-33页
        2.5.1 提高劳动生产率第30-31页
        2.5.2 开发人力资源第31页
        2.5.3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第31页
        2.5.4 防范恶意收购第31页
        2.5.5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第31-32页
        2.5.6 实现利润共享第32页
        2.5.7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结构第32页
        2.5.8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第32-33页
3 员工持股制度的理论依据第33-37页
    3.1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和合作工厂理论第33-34页
        3.1.1 产权理论第33页
        3.1.2 合作工厂理论第33-34页
    3.2 路易斯·凯尔索的双因素经济理论第34-35页
        3.2.1 路易斯·凯尔索的双因素经济理论的内容第34-35页
        3.2.2 路易斯·凯尔索的双因素经济理论的意义第35页
    3.3 马丁·魏茨曼的利润分享理论第35-37页
        3.3.1 马丁·魏茨曼的利润分享理论的内容第35-36页
        3.3.2 马丁·魏茨曼的利润分享理论的意义第36-37页
4 我国国企员工持股制度的发展与问题分析第37-46页
    4.1 我国员工持股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第37-41页
        4.1.1 以股份制改革开启的初步探索阶段(1984-1991年)第37-38页
        4.1.2 以大规模试点带动的全面推广阶段(1992-1994年)第38页
        4.1.3 以各地方政府推动的规范发展阶段(1995-1998年)第38-39页
        4.1.4 以股权激励为核心的重点突破阶段(1999-2004年)第39页
        4.1.5 以体系构建为主要的深化提升阶段(2005-2012年)第39-40页
        4.1.6 以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3年至今)第40-41页
    4.2 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41-43页
        4.2.1 没有法律法规可以依循第41页
        4.2.2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第41-42页
        4.2.3 员工持股存在短期性和福利性倾向第42页
        4.2.4 员工持股存在平均化和强制行为第42-43页
    4.3 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第43-46页
        4.3.1 观念原因第43页
        4.3.2 现行法律法规的制约第43页
        4.3.3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第43-44页
        4.3.4 对员工持股制度实施对象的标准难以确定第44页
        4.3.5 员工持股的股票来源不明确、不规范第44-45页
        4.3.6 股票市场不健全第45-46页
5 国外员工持股制度的比较和借鉴第46-51页
    5.1 美国的员工持股制度第46-47页
        5.1.1 美国员工持股制度的实践第46-47页
        5.1.2 美国员工持股制度的评价第47页
    5.2 日本的员工持股制度第47-48页
        5.2.1 日本员工持股制度的实践第47-48页
        5.2.2 日本员工持股制度的评价第48页
    5.3 西班牙的员工持股制度第48-49页
        5.3.1 西班牙员工持股制度的实践第48页
        5.3.2 西班牙员工持股制度的评价第48-49页
    5.4 国外员工持股制度发展对我国的借鉴第49-51页
        5.4.1 国外与中国员工持股制度实践的比较第49-50页
        5.4.2 国外员工持股制度实践对中国的借鉴第50-51页
6 完善和发展我国国企员工持股制度的政策建议第51-57页
    6.1 推进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第51-53页
        6.1.1 激励相容原则第51页
        6.1.2 增量分享原则第51-52页
        6.1.3 长期导向原则第52页
        6.1.4 合理选择原则第52-53页
    6.2 推进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第53-57页
        6.2.1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第53页
        6.2.2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第53-55页
        6.2.3 建立员工持股长期有效和非过度福利的机制第55-56页
        6.2.4 尊重个人意愿,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后记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交网络专业领域社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面向家庭的互动媒体业务营运平台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