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公开研究--以S市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8页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7页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8页 |
一、警务公开的价值与制度构建 | 第18-25页 |
(一)警务公开的概念 | 第18-20页 |
1. 基本内涵 | 第18页 |
2. 相关权利、制度 | 第18-20页 |
(二) 警务公开的价值 | 第20-21页 |
1. 秩序 | 第20页 |
2. 正义 | 第20页 |
3. 效率 | 第20-21页 |
4. 平等 | 第21页 |
5. 自由 | 第21页 |
(三) 警务公开制度的要素 | 第21-25页 |
1. 公开主体 | 第22-23页 |
2. 公开内容 | 第23-24页 |
3. 公开原则 | 第24页 |
4. 程序性规范 | 第24页 |
5. 警务公开的权利救济 | 第24-25页 |
二、S市警务公开现状 | 第25-33页 |
(一) S市警务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30页 |
1. 警务公开主体不明确 | 第26页 |
2. 警务公开内容不全面 | 第26-27页 |
3. 警务公开时间不及时 | 第27页 |
4. 警务公开方式不丰富 | 第27-28页 |
5. 警务公开程序不规范 | 第28-29页 |
6. 警务公开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9页 |
7. 警务公开与涉密事项界定不清晰 | 第29-30页 |
8. 警务公开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 第30页 |
(二) 警务公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1. 存在警务公开的理念障碍 | 第30页 |
2. 缺乏信息资源有效整合机制 | 第30-31页 |
3. 缺乏合理的考核及评价机制 | 第31页 |
4.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 第31页 |
5. 缺乏有效权利救济机制 | 第31页 |
6. 缺乏警务信息快捷公开方式 | 第31-32页 |
7. 缺乏警务公开教育培训 | 第32-33页 |
三、完善S市警务公开的对策建议 | 第33-39页 |
(一) 改变警务公开观念理念 | 第33-34页 |
1. 树立正确的行政理念 | 第33页 |
2. 改变群众权利观念 | 第33-34页 |
(二) 完善警务公开规章制度 | 第34-35页 |
1. 明确警务公开主体 | 第34页 |
2. 丰富警务公开内容 | 第34页 |
3. 严格执行警务公开时限 | 第34页 |
4. 规范警务公开程序 | 第34-35页 |
(三) 拓展警务公开渠道 | 第35-36页 |
1. 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 第35-36页 |
2. 设立社会治安预警制度 | 第36页 |
3. 加强公安基层所队信息化建设 | 第36页 |
(四) 建立科学的监督体系 | 第36-37页 |
1. 加强内部监督 | 第36-37页 |
2. 引入网络监督 | 第37页 |
3. 强化人大监督 | 第37页 |
4. 鼓励社会监督 | 第37页 |
(五) 健全权利救济制度 | 第37-38页 |
(六)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奖惩机制 | 第38页 |
(七) 加强警务公开队伍建设 | 第38-39页 |
1. 设置专职警务公开工作人员 | 第38页 |
2. 定期开展警务公开专题培训 | 第38页 |
3. 开展警务公开业务竞赛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