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大庆长垣萨南开发区萨Ⅱ15+1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0-17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沉积学的发展历程第10-11页
        1.2.2 沉积学的发展趋势第11-1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1 沉积单元划分与对比第13页
        1.3.2 小层砂体的展布第13页
        1.3.3 沉积相综合分析第13-14页
        1.3.4 砂体组合类型及展布规律第14页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4-15页
        1.4.1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4.2 技术路线第15页
    1.5 主要工作量第15-16页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第16-17页
2 区域地质特征第17-26页
    2.1 区域概况第17-18页
        2.1.1 研究区位置第17页
        2.1.2 油田开发状况第17-18页
    2.2 区域构造特征第18-21页
        2.2.1 松辽盆地构造特征第18-20页
        2.2.2 萨尔图构造特征第20-21页
    2.3 盆地演化与地层发育特征第21-26页
        2.3.1 盆地演化阶段第21-22页
        2.3.2 地层发育特征第22-26页
3 沉积单元划分与对比第26-42页
    3.1 沉积单元的划分第26-32页
        3.1.1 萨尔图油层的旋回性第26-27页
        3.1.2 测井曲线优选第27-28页
        3.1.3 储层沉积单元分级第28-29页
        3.1.4 沉积单元的划分原则第29-30页
        3.1.5 沉积单元的划分依据第30页
        3.1.6 沉积单元的划分方法第30-32页
    3.2 沉积单元的对比第32-40页
        3.2.1 沉积单元对比的原则第32页
        3.2.2 沉积单元对比的依据第32-35页
        3.2.3 沉积单元对比的方法第35-40页
    3.3 沉积单元划分与对比结果第40-42页
4 沉积相综合研究第42-69页
    4.1 岩心相分析第42-46页
        4.1.1 泥岩颜色第43-44页
        4.1.2 沉积构造第44-45页
        4.1.3 古生物化石第45-46页
    4.2 测井相分析第46-51页
        4.2.1 测井相原理第46-49页
        4.2.2 测井微相识别第49-51页
    4.3 沉积微相特征第51-53页
        4.3.1 三角洲前缘亚相第51-53页
        4.3.2 浅湖亚相第53页
    4.4 单井相分析第53-58页
    4.5 连井相分析第58-62页
        4.5.1 顺物源方向连井沉积相特征第58-60页
        4.5.2 垂直物源方向连井沉积相特征第60-62页
    4.6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分析第62-69页
        4.6.1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绘制原则第62页
        4.6.2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绘制第62-65页
        4.6.3 平面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65-67页
        4.6.4 沉积微相演化规律第67-69页
5 砂体组合类型及展布规律研究第69-74页
    5.1 砂体组合类型及特征第69-71页
        5.1.1 一类砂体组合类型及特征第69页
        5.1.2 二类砂体组合类型及特征第69-70页
        5.1.3 三类砂体组合类型及特征第70页
        5.1.4 四类砂体组合类型及特征第70-71页
    5.2 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第71-74页
        5.2.1 干枝状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第71页
        5.2.2 坨状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第71页
        5.2.3 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第71页
        5.2.4 席状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第71-74页
6 结论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附录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铜基粉末冶金深孔钻机用刹车材料的试验研究
下一篇:地下水流—地面沉降耦合模型的应用--以天津市平原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