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流—地面沉降耦合模型的应用--以天津市平原区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区研究程度 | 第12-13页 |
1.2.1 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 第12-13页 |
1.2.2 数值模拟研究程度 | 第13页 |
1.3 地下水流-地面沉降耦合模型进展 | 第13-17页 |
1.3.1 水流模型 | 第14页 |
1.3.2 土体模型 | 第14页 |
1.3.3 地面沉降耦合模型 | 第14-15页 |
1.3.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第15-16页 |
1.3.5 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模型软件介绍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区域概况 | 第19-26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0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1页 |
2.3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第21-24页 |
2.3.1 含水岩系划分 | 第21-22页 |
2.3.2 含水层组 | 第22-23页 |
2.3.3 地下水循环特征 | 第23页 |
2.3.4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 第23-24页 |
2.4 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地面沉降发展状况 | 第24-26页 |
第3章 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数值模型 | 第26-47页 |
3.1 SUB程序包沉降理论 | 第26-31页 |
3.1.1 沉降原理 | 第26-29页 |
3.1.2 压缩释水与水流方程的耦合 | 第29-31页 |
3.2 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数值模型 | 第31-35页 |
3.2.1 概念模型 | 第31-34页 |
3.2.2 数学模型 | 第34页 |
3.2.3 数值模型 | 第34-35页 |
3.3 模型识别验证 | 第35-45页 |
3.3.1 水流部分 | 第35-42页 |
3.3.2 沉降部分 | 第42-45页 |
3.4 1998~2008年平均地下水均衡分析 | 第45-47页 |
第4章 地下水开采量反演 | 第47-52页 |
4.1 地下水开采量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4.2 开采量反演过程 | 第48-50页 |
4.3 开采量反演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第5章 地下水资源组成与评价 | 第52-67页 |
5.1 潜水含水层地下水补给资源评价 | 第52-54页 |
5.2 深层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评价 | 第54-58页 |
5.3 开采量与地下水位关系分析 | 第58-62页 |
5.4 地下水可利用量评价 | 第62-67页 |
5.4.1 评价原则 | 第62-63页 |
5.4.2 评价方法及源汇项确定 | 第63页 |
5.4.3 评价结果 | 第63-67页 |
第6章 南水北调实施后开采预测研究 | 第67-75页 |
6.1 地下水控制开采原则 | 第67页 |
6.2 南水北调实施后地下水规划开采量 | 第67-68页 |
6.3 南水北调实施后地下水演变趋势 | 第68-72页 |
6.4 南水北调实施后地面沉降的变化 | 第72-75页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5-77页 |
7.1 结论 | 第75-76页 |
7.2 建议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