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微博政治动员与引导措施论析--以新浪微博杨达才事件为例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论文选题的目的第11页
        1.2.2 论文选题的意义第11-12页
    1.3 文献综述第12-17页
        1.3.1 网络政治动员概念的界定第12-13页
        1.3.2 互联网对政治动员的影响研究第13-14页
        1.3.3 关于微博政治功能的研究第14-15页
        1.3.4 微博政治动员现状的研究第15-16页
        1.3.5 网络政治动员在现实中的实例研究第16页
        1.3.6 简要评价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第17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7页
        1.4.2 案例分析法第17页
        1.4.3 比较研究法第17页
    1.5 论文的创新点、重点及难点第17-18页
        1.5.1 论文的创新点第17页
        1.5.2 论文的重点及难点第17-18页
第2章 微博政治动员理论概述第18-30页
    2.1 微博第18-22页
        2.1.1 微博的含义第18页
        2.1.2 微博的特征第18-20页
        2.1.3 微博的发展现状第20-22页
    2.2 网络政治动员第22-24页
        2.2.1 网络政治动员的含义第22-23页
        2.2.2 网络政治动员的特征第23-24页
    2.3 微博政治动员第24-30页
        2.3.1 微博政治动员的含义第24页
        2.3.2 微博政治动员的特征第24-25页
        2.3.3 微博政治动员在我国的发展过程第25-26页
        2.3.4 微博政治动员的作用第26-30页
第3章 微博政治动员的动力分析第30-38页
    3.1 微博政治动员主体的自驱力第30-31页
        3.1.1 网民维护自身权益的自发力第30-31页
        3.1.2 网民寻求政治认同的内聚力第31页
    3.2 微博技术场域的支持力第31-35页
        3.2.1 微博用户的年轻化激发动员群体的创造力第31-33页
        3.2.2 “关注机制”成为动员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连接力第33页
        3.2.3 微博“大V”在信息扩散中的牵引力第33-34页
        3.2.4 微博政治信息的扩散性催化力第34-35页
    3.3 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源动力第35-38页
        3.3.1 阶层分化与社会结构失衡导致的失稳力第35-36页
        3.3.2 社会压制民众合理诉求渠道导致的内压力第36页
        3.3.3 西化思想诱导网民政治立场的外促力第36-38页
第4章 微博政治动员过程分析——以新浪微博杨达才事件为例第38-46页
    4.1 微博政治动员生命周期理论第38-39页
        4.1.1 生命周期理论第38-39页
        4.1.2 微博政治动员生命周期第39页
    4.2 新浪微博杨达才事件动员过程分析第39-43页
        4.2.1 萌芽阶段第39-40页
        4.2.2 爆发阶段第40-41页
        4.2.3 高潮阶段第41页
        4.2.4 波动阶段第41-42页
        4.2.5 长尾阶段第42-43页
    4.3 杨达才事件产生的政治影响第43-46页
        4.3.1 对贪腐现象起到震慑作用第43-44页
        4.3.2 公众监督意识的觉醒第44页
        4.3.3 推进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第44-46页
第5章 微博政治动员中存在的问题和引导措施第46-54页
    5.1 微博政治动员中存在的问题第46-49页
        5.1.1 把关人功能弱化导致谣言泛滥第46-47页
        5.1.2 微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第47页
        5.1.3 群体感染引发多数人暴政第47-48页
        5.1.4 政府在动员中的引导作用缺失第48-49页
    5.2 微博政治动员的引导措施第49-54页
        5.2.1 强化微博意见领袖的社会责任感第49-50页
        5.2.2 加强普通网民的政治素养和辨识力第50页
        5.2.3 发挥政府对微博政治动员的引导作用第50-51页
        5.2.4 提升微博运营商的信息把关能力第51-54页
第6章 结论第54-56页
    6.1 微博政治动员有助于现实政治问题的迅速解决第54页
    6.2 政府应强化在徽博政治动员中的应对措施与引导作用第54-55页
    6.3 研究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致谢第60-62页
作者简介第62-6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非培养方法的油页岩矿区细菌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基础教育绩效评价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