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1 中央严令各级政府机构“三公”经费下降 | 第11页 |
1.1.2“三公”经费要向规范管理、客观解读的方向发展 | 第11-12页 |
1.1.3 沙湾县的社会环境及乡(镇)财政业务水平有利于“三公”经费规范管理的探索 | 第12页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1 推动政府机构廉政建设 | 第12页 |
1.2.2 促进非公组织及个人对政府机构“三公”经费监督趋向理性 | 第12-13页 |
1.2.3 以“三公”经费规范管理为切入点推进政府机构财务精细化管理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页 |
1.4.1 论文研究内容概述 | 第14页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论文研究预期目的 | 第14-16页 |
1.5.1 查找目前预算执行制度与实际执行偏差根源 | 第14-15页 |
1.5.2 通过案例借鉴提出可行性意见及建议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财政理论 | 第16-28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6-24页 |
2.1.1 预算 | 第16-17页 |
2.1.2“乡财县管” | 第17-19页 |
2.1.3“三公”经费 | 第19-23页 |
2.1.4“小金库” | 第23-24页 |
2.2 财政理论 | 第24-28页 |
2.2.1 财政职能 | 第24-26页 |
2.2.2 公共支出 | 第26页 |
2.2.3 中央-地方事权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现有“三公”经费预算管理模式概述 | 第28-33页 |
3.1 国外行政运行成本预算管理模式 | 第28-29页 |
3.1.1 侧重预算透明度,倡导预算公示制度 | 第28页 |
3.1.2 以产出与结果为导向,强调提供公共服务的执行部门的权责及其预算 | 第28页 |
3.1.3 以提供公共服务为预算资源分配的主要依据 | 第28-29页 |
3.1.4 渐进推进绩效管理,对绩效因素不同形式引入 | 第29页 |
3.1.5 强调以顾客为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的理念与方法的引入 | 第29页 |
3.2 国内现行的“三公”经费管理模式案例 | 第29-32页 |
3.2.1 预算制度引入绩效管理 | 第29-30页 |
3.2.2 制定完善的“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 第30-31页 |
3.2.3 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以规范化为最终目的 | 第31页 |
3.2.4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精细化会计核算 | 第31页 |
3.2.5 加强干部教育,对领导进行追责,杜绝“小金库” | 第31-32页 |
3.3“三公”经费预算管理的普适性与特殊性分析 | 第32-33页 |
3.3.1“三公”经费预算管理模式普适性分析 | 第32页 |
3.3.2“三公”经费预算管理模式特殊性分析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沙湾县乡(镇)“三公”经费预算管理现状 | 第33-43页 |
4.1 沙湾县2012年-2015 年乡(镇)经济运行情况 | 第33-37页 |
4.1.1 沙湾县2012年-2015 年乡(镇)财政收支情况 | 第33-34页 |
4.1.2 沙湾县2012年-2015 年乡(镇)“三公”经费收支近况 | 第34-36页 |
4.1.3 沙湾县乡(镇)现行“三公”经费预算管理 | 第36-37页 |
4.2 沙湾县乡(镇)“三公”经费预算管理问题 | 第37-43页 |
4.2.1 制度不完善 | 第37-38页 |
4.2.2 预算执行力弱 | 第38-39页 |
4.2.3 监管工作滞后 | 第39-41页 |
4.2.4 社会舆论对“三公”经费产生了一定的误导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沙湾县乡(镇)“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建议 | 第43-47页 |
5.1 堵住制度漏洞 | 第43页 |
5.1.1 建立领导干部预算责任可追溯制 | 第43页 |
5.1.2 鼓励乡(镇)创收,盘活债权债务 | 第43页 |
5.1.3 进一步规范乡(镇)使用经营所得的范围 | 第43页 |
5.1.4 推进权责对等调整 | 第43页 |
5.2 提高预算执行能力 | 第43-44页 |
5.2.1 填补领导财政知识空白 | 第43-44页 |
5.2.2 提高财务人员业务能力 | 第44页 |
5.3 加大事前监管能力 | 第44-46页 |
5.3.1 下发“三公”消费范畴清单 | 第45页 |
5.3.2 规范“三公”经费公示公开材料 | 第45页 |
5.3.3 定制“三公”消费管理软件 | 第45页 |
5.3.4 通过财务软件对乡(镇)实行联系制度 | 第45-46页 |
5.4 建立多维评价“三公”经费数据方案逐步消除舆论误导 | 第46-47页 |
5.4.1 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等因素引入到“三公”经费预算评价中 | 第46页 |
5.4.2 弹性管理“三公”消费各明细,掌握总量控制原则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47-4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6.2 研究启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