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符号对照表 | 第8-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哈密瓜概述 | 第12-13页 |
1.1.1 哈密瓜的品种 | 第12页 |
1.1.2 哈密瓜的产量和采后损失 | 第12页 |
1.1.3 哈密瓜采后保鲜现状 | 第12-13页 |
1.2 冷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3-16页 |
1.2.1 果蔬冷害症状 | 第13-14页 |
1.2.2 果蔬采后冷害对其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14-16页 |
1.3 蛋白质组学 | 第16-18页 |
1.3.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第16页 |
1.3.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3.3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 第16-17页 |
1.3.4 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不同贮藏温度对采后哈密瓜果实冷害及品质的影响 | 第20-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1 样品处理与收集 | 第21页 |
2.2.2 腐烂率的测定 | 第21页 |
2.2.3 失重率的测定 | 第21页 |
2.2.4 冷害指数的测定 | 第21页 |
2.2.5 硬度的测定 | 第21页 |
2.2.6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第21-22页 |
2.2.7 脂肪酸去饱和酶的测定 | 第22页 |
2.2.8 脂氧合酶的测定 | 第22页 |
2.2.9 植物三磷酸腺苷酶的测定 | 第22页 |
2.2.10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2.3.1 哈密瓜发生冷害的图片 | 第22页 |
2.3.2 不同贮藏温度对哈密瓜腐烂率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3 不同贮藏温度对哈密瓜失重率的影响 | 第23页 |
2.3.4 不同贮藏温度对哈密瓜果实硬度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5 不同贮藏温度对哈密瓜果实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24页 |
2.3.6 不同贮藏温度对哈密瓜果实冷害指数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7 不同贮藏温度对哈密瓜果实FAD的影响 | 第25页 |
2.3.8 不同贮藏温度对哈密瓜果实LOX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9 不同贮藏温度对哈密瓜果实ATPase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 讨论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采后哈密瓜响应低温胁迫的蛋白的鉴定及注释 | 第29-4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3.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30-33页 |
3.2.1 样品处理 | 第30页 |
3.2.2 IBT定量蛋白质组学实验基本流程 | 第30-31页 |
3.2.3 蛋白质提取过程 | 第31页 |
3.2.4 蛋白提取质控 | 第31页 |
3.2.5 蛋白质的酶解 | 第31-32页 |
3.2.6 肽段标记 | 第32页 |
3.2.7 肽段分离 | 第32页 |
3.2.8 LC-MS/MS分析 | 第32-33页 |
3.2.9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3.3.1 蛋白质检测 | 第33-34页 |
3.3.2 蛋白质鉴定 | 第34-37页 |
3.3.3 蛋白质GO注释分析 | 第37-38页 |
3.3.4 蛋白质COG注释分析 | 第38-39页 |
3.3.5 蛋白质Pathway注释分析 | 第39-40页 |
3.4 讨论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差异蛋白的筛选、鉴定及其功能注释 | 第41-5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1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4.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41-42页 |
4.2.1 样品处理 | 第41页 |
4.2.2 IBT定量蛋白质组学基本流程 | 第41页 |
4.2.3 蛋白的提取 | 第41页 |
4.2.4 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1-4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7页 |
4.3.1 差异蛋白的定量统计 | 第42-44页 |
4.3.2 差异蛋白的筛选 | 第44-48页 |
4.3.3 差异蛋白的聚类分析 | 第48-52页 |
4.3.4 差异蛋白GO显著富集分析 | 第52-53页 |
4.3.5 差异蛋白的Pathway富集分析 | 第53-57页 |
4.4 讨论 | 第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5.1 冷胁迫下采后哈密瓜果实中各指标的变化 | 第59页 |
5.2 冷胁迫下哈密瓜果实中蛋白的鉴定 | 第59页 |
5.3 冷胁迫下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 | 第59页 |
5.4 差异蛋白的功能注释分析 | 第59-60页 |
5.5 展望 | 第60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附录 | 第6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86页 |
附件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