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4页 |
1.3.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3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超高层(高层)建筑历史概述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定义 | 第17页 |
2.2 高层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 第17-23页 |
2.2.1 原初阶段对“上方”的认知 | 第17-18页 |
2.2.2 古代的高大建筑 | 第18-20页 |
2.2.3 现代高层建筑 | 第20-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影响超高层建筑发展的因素及分析 | 第25-58页 |
3.1 社会因素 | 第25-34页 |
3.1.1 人口因素 | 第25-26页 |
3.1.2 经济因素 | 第26-29页 |
3.1.3 政策法规 | 第29-31页 |
3.1.4 其他因素 | 第31-33页 |
3.1.5 小结 | 第33-34页 |
3.2 科学技术因素 | 第34-38页 |
3.2.1 建筑材料的发展 | 第34-35页 |
3.2.2 建筑结构的发展 | 第35-37页 |
3.2.3 交通方式的发展 | 第37-38页 |
3.2.4 小结 | 第38页 |
3.3 资源环境与空间因素 | 第38-46页 |
3.3.1 自然条件对超高层建筑影响 | 第38-41页 |
3.3.2 能源资源对超高层建筑影响 | 第41-42页 |
3.3.3 建筑公共空间对超高层建筑影响 | 第42-45页 |
3.3.4 小结 | 第45-46页 |
3.4 建筑师的思考与实践 | 第46-56页 |
3.4.1 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思考——SOM事务所 | 第46-49页 |
3.4.2 超高层建筑生态性的思考——博埃里事务所 | 第49-51页 |
3.4.3 超高层建筑建筑师的探索——KPF事务所 | 第51-53页 |
3.4.4 其他 | 第53-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基于影响因素的当代建筑师思考 | 第58-101页 |
4.1 影响因素现状与趋势 | 第58-63页 |
4.1.1.社会因素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58-59页 |
4.1.2 科学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59-62页 |
4.1.3 资源环境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62-63页 |
4.2.社会角度思考 | 第63-66页 |
4.2.1 人口问题思考 | 第63-65页 |
4.2.2 建筑高度的表达 | 第65页 |
4.2.3 精神性思考 | 第65-66页 |
4.3 科学技术思考 | 第66-86页 |
4.3.1 建筑材料思考 | 第66-72页 |
4.3.2 建筑结构思考 | 第72-77页 |
4.3.3 建筑空间领域的拓展 | 第77-80页 |
4.3.4 交通方式的思考 | 第80-86页 |
4.4.资源环境与空间思考 | 第86-99页 |
4.4.1 能源利用的思考 | 第86-89页 |
4.4.2 资源环境思考 | 第89-93页 |
4.4.3 建筑功能与空间的思考 | 第93-9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超高层建筑发展趋势分析 | 第101-148页 |
5.1 超高层建筑发展基本前景 | 第101-103页 |
5.1.1 建筑高度探索与建筑精神性表达 | 第101-102页 |
5.1.2 超高层建筑发展区位分析 | 第102-103页 |
5.1.3 小结 | 第103页 |
5.2 建筑功能城市化趋势 | 第103-109页 |
5.2.1 容纳休闲文化等职能 | 第104-105页 |
5.2.2 建筑设施市政化 | 第105-108页 |
5.2.3 作为城市生产性设施 | 第108-109页 |
5.3 建筑空间公共化趋势 | 第109-118页 |
5.3.1 建筑主体公共化 | 第110-114页 |
5.3.2 顶部空间开放性 | 第114-116页 |
5.3.3 底层空间公有化 | 第116-118页 |
5.4 交通组织立体化趋势 | 第118-126页 |
5.4.1 建筑与城市交通组织立体化 | 第119-122页 |
5.4.2 高层建筑之间贯通相连 | 第122-124页 |
5.4.3 建筑与城市交通一体化组织 | 第124-126页 |
5.5 资源环境思考生态化发展 | 第126-133页 |
5.5.1 材料结构生态性思考 | 第127-130页 |
5.5.2 垂直绿化与垂直农场的发展 | 第130-132页 |
5.5.3 能源资源利用的思考 | 第132-133页 |
5.6 高层建筑的灵活适应性发展 | 第133-141页 |
5.6.1 建筑场地多变性特征 | 第133-136页 |
5.6.2 交通组织多样化特征 | 第136-137页 |
5.6.3 材料结构多样化特征 | 第137-139页 |
5.6.4 功能适应性 | 第139-141页 |
5.7 模型说明与分析 | 第141-147页 |
5.7.1 可预见的未来超高层思考 | 第141-144页 |
5.7.2 遥远未来超高层的畅想 | 第144-147页 |
5.8 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48-151页 |
6.1 总结性主要结论 | 第148-149页 |
6.2 文章不足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附录一:插图索引 | 第156-163页 |
附录二:历年兴建最高建筑统计 | 第163-166页 |
附录三:超高层建筑发展过程中部分相关事件 | 第166-169页 |
附录四:我国已建成的300米以上建筑排名 | 第169-171页 |
附录五:超高层(高层)建筑发展过程中各功能比例 | 第171-172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