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古诗词教学的历史遗留问题 | 第10-11页 |
1.旧课本对古诗词的收录较少 | 第10页 |
2.旧课本对古诗词的收录良莠不齐 | 第10页 |
3.古诗词教学因中考“异彩纷呈” | 第10页 |
4.个别教师的古诗词教学直指中考 | 第10页 |
5.学校教育淡化古诗词教学 | 第10页 |
6.家长重“读写”轻“诗词” | 第10-11页 |
7.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冷淡 | 第11页 |
8.现代中学生更偏爱现代诗歌 | 第11页 |
二.古诗词教学的相应对策 | 第11-21页 |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第11页 |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第11-12页 |
3.“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第12-14页 |
4.吟诵“生命的花朵”,彰显学子的风采 | 第14-15页 |
5.师生共赏“唐之韵”,群英竟背古诗词 | 第15页 |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 第15-16页 |
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第16页 |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第16-17页 |
9.“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第17-19页 |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第19-21页 |
三.进行古诗词教学的六点注意事项 | 第21-28页 |
1.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 第21页 |
2.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 第21-23页 |
3.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 第23-25页 |
4.注意作品的“意境” | 第25-26页 |
5.注意作品的“含蓄之美” | 第26-27页 |
6.注意多媒体的使用 | 第27-28页 |
四.古诗词教学的三境界 | 第28-30页 |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第28页 |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第28-29页 |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第29-30页 |
结论 | 第30-32页 |
注释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后记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