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蓄电池组串联均衡充电的必要性分析 | 第12-13页 |
1.3 蓄电池组串联均衡充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铅酸蓄电池充电方式研究 | 第16-25页 |
2.1 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分析 | 第16-19页 |
2.2 蓄电池的基本概念归纳 | 第19-22页 |
2.3 蓄电池串并联充电方式研究 | 第22-24页 |
2.3.1 蓄电池并联充电研究 | 第22-23页 |
2.3.2 蓄电池串联充电研究 | 第23-24页 |
2.4 蓄电池串并联混合充电模式的提出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串联铅酸蓄电池组不均衡性的分析与建模 | 第25-33页 |
3.1 蓄电池充电性能不一致的研究 | 第25-26页 |
3.1.1 串联蓄电池组均衡充电的概念总结 | 第25页 |
3.1.2 蓄电池充电性能的不一致性研究 | 第25-26页 |
3.2 蓄电池容量降低的机理分析 | 第26-27页 |
3.3 串联蓄电池组不均衡情况研究 | 第27-28页 |
3.4 使用过程中致使蓄电池组不均衡性扩大的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3.4.1 蓄电池充电电流接受能力变化曲线的分析 | 第28-29页 |
3.4.2 蓄电池过充电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3 充电接受能力的差异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4 蓄电池过放电的影响 | 第31-32页 |
3.5 串联蓄电池组不均衡度的建模 | 第3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均衡充电方案的提出与蓄电池模型的建立 | 第33-48页 |
4.1 蓄电池充电曲线的综合研究 | 第33-37页 |
4.1.1 恒流充电的分析与研究 | 第33页 |
4.1.2 恒压充电的分析与研究 | 第33-34页 |
4.1.3 阶段式充电的分析与研究 | 第34-35页 |
4.1.4 脉冲充电的分析与研究 | 第35-36页 |
4.1.5 快速充电技术研究 | 第36-37页 |
4.2 常用的蓄电池组串联均衡充电技术综合分析 | 第37-41页 |
4.2.1 按电路特点分类的均衡技术研究 | 第38-40页 |
4.2.2 按均衡性质分类的均衡技术研究 | 第40-41页 |
4.3 蓄电池等效电路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 第41-45页 |
4.3.1 铅酸蓄电池等效电路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4.3.2 电压均衡的可行性分析 | 第42-44页 |
4.3.3 铅酸蓄电池模型参数变化特性研究 | 第44-45页 |
4.4 基于电阻分压的串联均衡充电方案的提出与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45-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均衡充电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与理论分析 | 第48-60页 |
5.1 均衡充电电路的总体设计方案 | 第48-49页 |
5.2 主要硬件电路的设计与理论分析 | 第49-56页 |
5.2.1 控制系统主芯片的开发 | 第49-51页 |
5.2.2 均衡电路设计 | 第51-52页 |
5.2.3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 第52页 |
5.2.4 驱动电路设计 | 第52-53页 |
5.2.5 采样电路设计 | 第53-55页 |
5.2.6 串行通信电路设计 | 第55-56页 |
5.3 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 第56-59页 |
5.3.1 软件设计原则 | 第56页 |
5.3.2 系统软件总体结构实现 | 第56-57页 |
5.3.3 初始化程序设计 | 第57-58页 |
5.3.4 充电策略程序设计 | 第58页 |
5.3.5 采样和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第58-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串联铅酸蓄电池组脉冲均衡充电系统的试验优化研究 | 第60-86页 |
6.1 传统恒流串联充电的试验研究 | 第60-62页 |
6.2 均衡充电技术的试验研究 | 第62-73页 |
6.2.1 正脉冲均衡充电试验与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6.2.2 正反脉冲均衡充电试验与结果分析 | 第66-73页 |
6.3 几种方案充电效果的比较与分析 | 第73-74页 |
6.4 均衡参数的优化研究 | 第74-81页 |
6.5 优化结果试验验证 | 第81-83页 |
6.6 多只蓄电池串联均衡充电模型的建立 | 第83-84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86页 |
7.2 课题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