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新型光学核酸探针的制备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本文所用英文缩写词表第17-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44页
    1.1 光学核酸探针第18-30页
        1.1.1 核酸-染料探针第18-25页
        1.1.2 核酸-纳米探针第25-29页
        1.1.3 核酸-染料/纳米探针第29-30页
    1.2 核酸探针应用中的信号放大技术第30-40页
        1.2.1 基于核酸的信号放大技术第31-38页
        1.2.2 基于信号单元的信号放大技术第38-40页
    1.3 核酸探针的信号响应模式第40-41页
        1.3.1 单靶标检测模式第40页
        1.3.2 多靶标检测模式第40-41页
    1.4 本论文构思第41-44页
第2章 Poly(T)稳定的荧光铜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质研究第44-57页
    2.1 前言第44-45页
    2.2 实验部分第45-48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45-47页
        2.2.2 溶液的配置第47页
        2.2.3 ssDNA 稳定的荧光铜纳米颗粒的合成第47页
        2.2.4 光谱数据测量第47页
        2.2.5 量子产率测量第47页
        2.2.6 电镜成像表征第47-48页
        2.2.7 荧光照片的拍摄第4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8-56页
        2.3.1 实验原理第48-49页
        2.3.2 能够稳定荧光铜纳米颗粒合成的 ssDNA 序列的筛选第49-50页
        2.3.3 Poly(T)长度对荧光铜纳米颗粒的影响第50-52页
        2.3.4 Poly(T)浓度和铜离子浓度对荧光铜纳米颗粒的影响第52-53页
        2.3.5 外界因素对 poly(T)稳定的荧光铜纳米颗粒的影响第53页
        2.3.6 单链 DNA 选择性矿化第53-56页
    2.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3章 基于 poly(T)稳定的荧光铜纳米颗粒和功能化的“水凝胶试纸”对铜离子的可视化便捷式检测研究第57-69页
    3.1 前言第57-58页
    3.2 实验部分第58-62页
        3.2.1 试剂与仪器第58-60页
        3.2.2 溶液的配置第60页
        3.2.3 功能化“水凝胶试纸”的制备第60-61页
        3.2.4 “水凝胶试纸”对核酸探针酶切保护作用的考察第61页
        3.2.5 “水凝胶试纸”时间稳定性考察第61页
        3.2.6 “水凝胶试纸”的失水后功能恢复考察第61-62页
        3.2.7 铜离子检测的特异性验证第62页
        3.2.8 不同浓度铜离子的检测第62页
        3.2.9 实际水样的制备与检测第6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2-68页
        3.3.1 实验原理第62-63页
        3.3.2 “水凝胶试纸”对核酸探针的酶切保护作用第63-64页
        3.3.3 “水凝胶试纸”功能稳定性和可恢复性考察第64-65页
        3.3.4 “水凝胶试纸”对铜离子检测特异性的验证第65-66页
        3.3.5 “水凝胶试纸”对不同浓度铜离子的检测第66-67页
        3.3.6 “水凝胶试纸”用于实际水样的检测第67-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4章 基于 poly(T)稳定的荧光铜纳米颗粒对核酸酶免标记高灵敏检测及其抑制剂筛选研究第69-80页
    4.1 前言第69-70页
    4.2 实验部分第70-72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70-71页
        4.2.2 溶液的配置第71-72页
        4.2.3 酶切反应动力学监测第72页
        4.2.4 核酸酶的检测第72页
        4.2.5 特异性考察第72页
        4.2.6 实际样品的制备第7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2-78页
        4.3.1 实验原理第72-73页
        4.3.2 可行性分析第73-75页
        4.3.3 核酸酶的检测第75-77页
        4.3.4 复杂样品中的核酸酶检测第77页
        4.3.5 S1 核酸酶抑制剂筛选第77-78页
    4.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5章 基于 dsDNA稳定的荧光铜纳米颗粒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对核酸的放大检测研究第80-89页
    5.1 前言第80-81页
    5.2 实验部分第81-83页
        5.2.1 试剂与仪器第81-82页
        5.2.2 溶液的配置第82-83页
        5.2.3 dsDNA 稳定的荧光铜纳米颗粒的合成第83页
        5.2.4 对靶标核酸分子的放大检测第83页
        5.2.5 PCR 参数的优化第8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3-88页
        5.3.1 实验原理第83-84页
        5.3.2 dsDNA 稳定合成的荧光铜纳米颗粒的验证第84-85页
        5.3.3 放大检测核酸分子的可行性分析第85-86页
        5.3.4 PCR 参数的优化第86-87页
        5.3.5 对靶标核酸分子的放大检测第87-88页
    5.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6章 基于靶标催化的核酸动态自组装和芘二聚体荧光开关效应对核酸的免酶恒温放大检测研究第89-102页
    6.1 前言第89-90页
    6.2 实验部分第90-93页
        6.2.1 试剂与仪器第90-91页
        6.2.2 溶液的配置第91-92页
        6.2.3 反应温度优化第92页
        6.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92页
        6.2.5 实时荧光监控动态组装过程第92页
        6.2.6 靶标核酸分子的检测第92页
        6.2.7 实际样品的制备第92-93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3-101页
        6.3.1 实验原理第93-94页
        6.3.2 探针的设计第94-95页
        6.3.3 动态自组装过程的表征第95-96页
        6.3.4 可行性分析第96-98页
        6.3.5 γ-CD 对芘二聚体荧光信号的进一步放大第98-99页
        6.3.6 靶标 DNA 分子的检测第99-101页
        6.3.7 实际样品分析第101页
    6.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7章 基于双响应单分子荧光核酸探针的设计对汞离子和银离子的多靶标检测研究第102-113页
    7.1 前言第102-103页
    7.2 实验部分第103-106页
        7.2.1 试剂与仪器第103-104页
        7.2.2 溶液的配制第104-105页
        7.2.3 靶标离子介导 UMDP 构型变化的考察第105页
        7.2.4 离子强度对 UMDP 的影响第105页
        7.2.5 对靶标离子的检测第105页
        7.2.6 选择性验证第105页
        7.2.7 对两种靶标离子的区分第105-106页
        7.2.8 实际水样的制备第106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06-112页
        7.3.1 实验原理第106-107页
        7.3.2 探针性能分析第107-108页
        7.3.3 靶标离子的检测第108-110页
        7.3.4 选择性考察第110-111页
        7.3.5 两种靶标离子的区分第111页
        7.3.6 实际样品中靶标离子的检测第111-112页
    7.4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第8章 基于双响应单分子核酸探针和免修饰的金纳米颗粒对汞离子和银离子的多靶标比色检测研究第113-123页
    8.1 前言第113-114页
    8.2 实验部分第114-116页
        8.2.1 试剂与仪器第114-115页
        8.2.2 溶液的配制第115页
        8.2.3 金纳米颗粒的合成第115页
        8.2.4 离子检测第115页
        8.2.5 实际样品的制备第115-116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16-122页
        8.3.1 实验原理第116页
        8.3.2 金纳米颗粒的表征第116-117页
        8.3.3 离子强度的优化第117-118页
        8.3.4 可行性验证第118-119页
        8.3.5 汞离子和银离子检测第119页
        8.3.6 选择性考察第119-121页
        8.3.7 实际水样分析第121-122页
    8.4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结论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54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54-157页
致谢第157-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的筛选与序列优化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新型微电极串联压电传感器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