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4页 |
1.2.1 膨胀土及其边坡稳定性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滑坡变形发展预测研究 | 第11-14页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思路及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6-21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7页 |
2.1.1 交通与位置 | 第16页 |
2.1.2 气象与水文 | 第16-17页 |
2.2 环境地质条件 | 第17-19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19页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21页 |
2.3.1 含水层与隔水层 | 第19-20页 |
2.3.2 地下水补径排及变化规律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斜坡基本特征及变形机理分析 | 第21-39页 |
3.1 斜坡体基本特征 | 第21-23页 |
3.1.1 总体特征 | 第21页 |
3.1.2 物质组成 | 第21-23页 |
3.2 研究区膨胀土特性 | 第23-26页 |
3.2.1 胀缩性 | 第23-26页 |
3.2.2 裂隙性 | 第26页 |
3.3 斜坡变形体边界条件 | 第26-27页 |
3.4 斜坡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7页 |
3.4.1 斜坡区膨胀土变形破坏特性 | 第27-29页 |
3.4.2 斜坡的变形破坏特征 | 第29-36页 |
3.4.3 斜坡变形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7页 |
3.5 变形机理分析 | 第37-39页 |
3.5.1 斜坡变形破坏条件 | 第37-38页 |
3.5.2 斜坡变形破坏机制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基于膨胀力作用的斜坡稳定性分析 | 第39-55页 |
4.1 地质宏观评价 | 第39-40页 |
4.2 膨胀力的初步确定方法 | 第40-42页 |
4.2.1 确定膨胀力的意义 | 第40页 |
4.2.2 膨胀力的确定 | 第40-42页 |
4.3 基于膨胀力的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 | 第42-53页 |
4.3.1 极限平衡法的基本原理 | 第42页 |
4.3.2 最危险滑面的确定 | 第42-44页 |
4.3.3 参数取值 | 第44-47页 |
4.3.4 考虑膨胀力的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 第47-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基于膨胀力作用的斜坡稳定性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 第55-64页 |
5.1 FLAC~(3D)软件 | 第55-56页 |
5.2 力学模型及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56页 |
5.3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56-57页 |
5.4 计算成果分析 | 第57-63页 |
5.4.1 H01 部分斜坡 | 第57-60页 |
5.4.2 H02 部分斜坡 | 第60-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膨胀土斜坡变形趋势预测 | 第64-74页 |
6.1 膨胀土斜坡位移—时间预测的基本思路 | 第64页 |
6.2 膨胀土斜坡预测模型的选取 | 第64-65页 |
6.3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法 | 第65-66页 |
6.4 变形预测及结果分析 | 第66-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