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2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技术背景 | 第14-26页 |
2.1 JPEG2000概述 | 第14-16页 |
2.1.1 JPEG2000标准的组成 | 第14-15页 |
2.1.2 JPEG2000的特点 | 第15-16页 |
2.1.3 JPEG2000的图像压缩流程 | 第16页 |
2.2 TMS320C6000系列DSP简介 | 第16-19页 |
2.2.1 TMS320C6000系列DSP的结构特点 | 第16-18页 |
2.2.2 软件流水技术 | 第18-19页 |
2.2.3 线性汇编 | 第19页 |
2.3 软件容错技术 | 第19-25页 |
2.3.1 容错技术概述 | 第19-21页 |
2.3.2 指令级容错的相关研究 | 第21-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DSP的EBC模块的优化实现 | 第26-47页 |
3.1 线性汇编的通用优化技术 | 第26-28页 |
3.1.1 指令的条件执行机制 | 第26-27页 |
3.1.2 数据打包和循环展开 | 第27-28页 |
3.1.3 利用伪指令提升软件流水排布效果 | 第28页 |
3.2 EBC模块的算法原理 | 第28-33页 |
3.2.1 位平面扫描 | 第29-30页 |
3.2.2 MQ编码器 | 第30-33页 |
3.3 位平面扫描过程的优化实现 | 第33-40页 |
3.3.1 样本点扫描过程的循环合并 | 第33-34页 |
3.3.2 RLC模块消除 | 第34-35页 |
3.3.3 SC模块编码参数和通道准入参数的提前计算 | 第35-37页 |
3.3.4 MQ编码后移 | 第37-38页 |
3.3.5 消除上下文 | 第38-39页 |
3.3.6 改进后的位平面扫描过程分析 | 第39-40页 |
3.4 MQ编码器的优化实现 | 第40-46页 |
3.4.1 编码过程的改进 | 第41-43页 |
3.4.2 重归一化过程的改进 | 第43-45页 |
3.4.3 MQ编码器的两级流水实现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基于DSP的EBC模块的软加固技术研究 | 第47-59页 |
4.1 DSP软加固概述 | 第47-50页 |
4.1.1 软错误对DSP芯片的影响 | 第47-48页 |
4.1.2 错误传播与失效 | 第48-49页 |
4.1.3 DSP软加固面临的主要困难 | 第49-50页 |
4.2 针对循环的IBSRC方法 | 第50-56页 |
4.2.1 程序的幂等性 | 第50页 |
4.2.2 延迟处理与错误传播的预防 | 第50-52页 |
4.2.3 利用幂等性进行错误恢复 | 第52-54页 |
4.2.4 消除软件流水排布影响 | 第54-56页 |
4.3 EBC模块的软加固方案 | 第56-58页 |
4.3.1 EBC模块的内存加固方法 | 第56页 |
4.3.2 EBC模块的控制流保护方法 | 第56-58页 |
4.3.3 EBC模块的数据流保护方法 | 第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实现和验证 | 第59-65页 |
5.1 优化与加固后的EBC模块测试 | 第59-62页 |
5.2 高能粒子辐照实验 | 第62-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