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公路隧道钢管混凝土支护结构参数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黄土隧道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国外黄土隧道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5 黄土隧道现有支护结构形式 | 第13-15页 |
1.6 钢管混凝土及钢管混凝土拱架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黄土隧道工程特性及支护理论 | 第19-30页 |
2.1 黄土的分类及主要特征 | 第19页 |
2.2 黄土围岩支护理论及特征曲线 | 第19-22页 |
2.2.1 黄土隧道支护理论 | 第19-21页 |
2.2.2 黄土隧道支护特征曲线 | 第21-22页 |
2.3 影响黄土隧道围岩压力的因素分析 | 第22-23页 |
2.4 黄土隧道的施工方法及要点 | 第23-26页 |
2.4.1 黄土隧道的施工方法 | 第23-25页 |
2.4.2 黄土隧道的施工要点 | 第25-26页 |
2.5 围岩破坏模式 | 第26-27页 |
2.6 黄土隧道围岩稳定的关键技术 | 第27-28页 |
2.7 关于黄土隧道中拱架结构的满足要求 | 第28页 |
2.8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钢管混凝土支护体系研究与选型 | 第30-48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性 | 第31-32页 |
3.3 钢管混凝土支护刚度影响分析 | 第32-34页 |
3.4 钢管混凝土截面形式比选 | 第34-37页 |
3.4.1 钢管混凝土的分类 | 第34-35页 |
3.4.2 抗弯截面系数对比及分析 | 第35-36页 |
3.4.3 刚度对比及分析 | 第36-37页 |
3.5 钢管混凝土支护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37-47页 |
3.5.1 隧道设计力学模型分类 | 第37-38页 |
3.5.2 黄土本构关系的选择 | 第38-39页 |
3.5.3 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3.5.4 参数的确定 | 第40-42页 |
3.5.5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42-47页 |
3.6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钢管混凝土节点套管优化设计 | 第48-61页 |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8页 |
4.2 钢管混凝土节点套管位置的确定 | 第48-53页 |
4.2.1 选取比选对象 | 第48-50页 |
4.2.2 确定节点套管参数 | 第50-51页 |
4.2.3 建立模型 | 第51-52页 |
4.2.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4.3 确定节点套管尺寸 | 第53-60页 |
4.3.1 以拱顶为研究对象 | 第54-56页 |
4.3.2 以拱腰为研究对象 | 第56-58页 |
4.3.3 以拱脚为研究对象 | 第58-60页 |
4.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钢管混凝土翼板及支护间距的敏感性对比 | 第61-71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选取组合参数 | 第61页 |
5.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1-64页 |
5.4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4-69页 |
5.4.1 翼板变化对支护效果的影响 | 第64-65页 |
5.4.2 支护间距变化对支护效果的影响 | 第65-67页 |
5.4.3 两种支护效果对比分析 | 第67-69页 |
5.5 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进一步的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