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在拉合尔地铁站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4页 |
1.2.1 蒸发冷却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地铁空调数值模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析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直接蒸发冷却适用性及负荷计算 | 第15-25页 |
2.1 直接蒸发冷却适用性分析 | 第15-17页 |
2.1.1 蒸发冷却技术的应用条件 | 第15-16页 |
2.1.2 拉合尔地区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第16-17页 |
2.2 拉合尔地铁站工程分析 | 第17-20页 |
2.2.1 设计资料分析 | 第17页 |
2.2.2 公共区气流组织形式 | 第17-18页 |
2.2.3 公共区的风口布置 | 第18-20页 |
2.3 空调负荷参数的选择 | 第20页 |
2.3.1 车站内部空调设计标准 | 第20页 |
2.3.2 新风量标准 | 第20页 |
2.3.3 空调的送风温差 | 第20页 |
2.4 车站空调热湿负荷及送风量计算 | 第20-24页 |
2.4.1 负荷的计算参数 | 第21页 |
2.4.2 人员数量计算 | 第21-22页 |
2.4.3 公共区的热湿负荷计算结果 | 第22-23页 |
2.4.4 空气的处理方式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直接蒸发冷却模型建立求解 | 第25-31页 |
3.1 空气与水逆流直接接触模型 | 第25-28页 |
3.1.1 模型的计算及分析 | 第25-28页 |
3.1.2 模型的准确性分析 | 第28页 |
3.1.3 计算结果 | 第28页 |
3.2 空气与水叉流直接接触模型 | 第28-30页 |
3.2.1 模型计算及分析 | 第28-30页 |
3.2.2 计算结果 | 第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数学模型建立及数值计算 | 第31-39页 |
4.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4.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第33-37页 |
4.2.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33-35页 |
4.2.2 边界条件设置 | 第35-36页 |
4.2.3 模型的预处理 | 第36-3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5章 地铁站模拟结果分析 | 第39-57页 |
5.1 站台区温度场和速度场分析 | 第39-45页 |
5.1.1 纵向截面的温度场和速度场 | 第39-42页 |
5.1.2 平面区域的温度场和速度场 | 第42-45页 |
5.2 站厅区温度场和速度场分析 | 第45-51页 |
5.2.1 纵向截面的温度场和速度场 | 第45-47页 |
5.2.2 平面区域的温度场和速度场 | 第47-51页 |
5.3 相对湿度的模拟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5.3.1 站台层相对湿度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5.3.2 站厅层相对湿度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6章 地铁站通风优化设计 | 第57-73页 |
6.1 站台层改进设计的模拟结果 | 第57-63页 |
6.1.1 纵向截面的温度场和速度场 | 第57-60页 |
6.1.2 平面区域的温度场和速度场 | 第60-62页 |
6.1.3 相对湿度的模拟结果 | 第62-63页 |
6.2 送风状态调整后的模拟结果 | 第63-72页 |
6.2.1 站台层温度场和相对湿度的模拟结果 | 第64-67页 |
6.2.2 站厅层温度场和相对湿度模拟结果 | 第67-7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