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缩略语表 | 第8-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1.1 山楂中的酚类物质 | 第16-22页 |
1.1.1 原花青素 | 第17页 |
1.1.2 碳苷黄酮 | 第17-19页 |
1.1.3 黄酮醇及其糖苷 | 第19页 |
1.1.4 花青苷 | 第19-20页 |
1.1.5 酚酸及其他 | 第20页 |
1.1.6 山楂发育和贮藏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20-21页 |
1.1.7 酚类物质的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1.2 山楂酚类物质的生物活性 | 第22-26页 |
1.2.1 抗氧化活性 | 第22页 |
1.2.2 防治心血管疾病 | 第22-23页 |
1.2.3 降脂 | 第23-24页 |
1.2.4 消炎 | 第24-25页 |
1.2.5 抗肿瘤 | 第25页 |
1.2.6 其他 | 第25-26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27-2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8-29页 |
2.2 山楂果实基本指标测定 | 第29页 |
2.2.1 色差测定 | 第29页 |
2.2.2 硬度测定 | 第29页 |
2.3 样品制备 | 第29-30页 |
2.3.1 样品粗提液制备 | 第30页 |
2.3.2 固相萃取SPE粉末制备 | 第30页 |
2.4 液相色谱测定 | 第30-31页 |
2.4.1 色谱条件 | 第30-31页 |
2.4.2 标准曲线绘制 | 第31页 |
2.4.3 酚类物质组分含量测定 | 第31页 |
2.5 液质联用测定 | 第31-32页 |
2.6 生物活性测定 | 第32-36页 |
2.6.1 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32-33页 |
2.6.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测定 | 第33-34页 |
2.6.3 内皮细胞保护活性 | 第34-35页 |
2.6.4 抗糖尿病活性的测定 | 第35-36页 |
2.7 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山楂果实酚类物质分析 | 第37-56页 |
3.1 山楂果实不同品种基本指标比较 | 第37-38页 |
3.2 山楂果实总酚含量 | 第38-39页 |
3.3 山楂果实酚类物质组分鉴定 | 第39-43页 |
3.3.1 HPLC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39-40页 |
3.3.2 山楂果实不同部位酚类物质的鉴定 | 第40-43页 |
3.4 山楂果实酚类物质的组分含量测定 | 第43-55页 |
3.4.1 山楂果实酚类物质指纹图谱 | 第43-44页 |
3.4.2 不同品种山楂果实甲醇提取物酚类物质组分含量比较 | 第44-52页 |
3.4.3 山楂果实SPE粉末酚类物质组分含量测定 | 第52-55页 |
3.5 讨论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山楂果实粗提物药学活性 | 第56-70页 |
4.1 抗氧化活性评价 | 第56-59页 |
4.1.1 山楂果实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 | 第56-58页 |
4.1.2 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 | 第58页 |
4.1.3 山楂果实SPE粉末的抗氧化活性 | 第58-59页 |
4.2 保护内皮细胞活性评价 | 第59-61页 |
4.3 抗肿痛活牲评价 | 第61-63页 |
4.3.1 山楂果实不同部位粗提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 | 第61-62页 |
4.3.3 绿原酸、新绿原酸和表儿茶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 | 第62-63页 |
4.4 抗糖尿病活性评价 | 第63-68页 |
4.4.1 山楂果实不同部位粗提物促进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效应 | 第63-65页 |
4.4.2 绿原酸、新绿原酸、表儿茶素和金丝桃苷促进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效应 | 第65-66页 |
4.4.3 山楂果实不同部位粗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第66-68页 |
4.5 讨论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小结 | 第70-71页 |
5.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