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概述 | 第12-14页 |
1.1.1 益生菌的益生作用 | 第12-13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6页 |
1.2.1 开菲尔粒的培养和保存 | 第14-16页 |
1.2.2 开菲尔粒的菌相组成 | 第16-19页 |
1.2.3 开菲尔粒的共生形成的机理 | 第19-21页 |
1.2.4 开菲尔粒混菌系统的菌种分析手段 | 第21-22页 |
1.2.5 开菲尔粒的基质成分及代谢产物 | 第22-23页 |
1.2.6 开菲尔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23-25页 |
1.2.7 开菲尔的应用与开发 | 第25-26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开菲尔粒的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 第28-39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28-29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28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8-29页 |
2.2.3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 第29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2.3.1 开菲尔粒的活化培养 | 第29页 |
2.3.2 平均生长速率测定 | 第29-30页 |
2.3.3 培养基组分优化实验 | 第30页 |
2.3.4 培养条件优化 | 第30-31页 |
2.3.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2.4.1 开菲尔粒的活化分析 | 第31-32页 |
2.4.2 培养基组分优化 | 第32-33页 |
2.4.3 培养条件优化 | 第33-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不同来源的开菲尔粒中菌种分离鉴定及进化树建立 | 第39-56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39-40页 |
3.2.1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第39-40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40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40-44页 |
3.3.1 开菲尔粒的活化培养 | 第40-41页 |
3.3.2 菌种的分离计数和保存 | 第41页 |
3.3.3 微生物形态学鉴定 | 第41-42页 |
3.3.4 D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3.3.5 PCR及序列分析 | 第43-44页 |
3.3.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4-55页 |
3.4.1 菌落的形态分析 | 第44-46页 |
3.4.2 开菲尔粒中菌种的鉴定结果及系统进化树的建立 | 第46-52页 |
3.4.3 菌相组成的分析 | 第52-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开菲尔粒中菌种的复配及混合发酵指标分析 | 第56-72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56-57页 |
4.2.1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第56-57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57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57-60页 |
4.3.1 开菲尔粒的优选实验 | 第57-58页 |
4.3.2 开菲尔粒中的优势乳酸菌比例的确定 | 第58页 |
4.3.3 优势乳酸菌的生长特性测定 | 第58-59页 |
4.3.4 纯培养发酵剂的制备 | 第59页 |
4.3.5 复配制备发酵乳 | 第59页 |
4.3.6 发酵乳的理化指标测定 | 第59页 |
4.3.7 持水率的测定 | 第59-60页 |
4.3.8 发酵乳的挥发性组分分析 | 第60页 |
4.3.9 游离氨基酸分析 | 第60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0-70页 |
4.4.1 开菲尔粒的感官评定和GC-MS分析 | 第60-63页 |
4.4.2 开菲尔粒X中的优势乳酸菌的生长特性结果 | 第63-64页 |
4.4.3 发酵期间的指标变化 | 第64-65页 |
4.4.4 复配发酵乳中的营养指标 | 第65-66页 |
4.4.5 发酵乳的持水率的变化 | 第66-67页 |
4.4.6 复配乳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 第67-69页 |
4.4.7 游离氨基酸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5.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