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特权规则概述 | 第9-16页 |
一、特权规则的内涵 | 第9-10页 |
(一) 特权规则的定义 | 第9页 |
(二) 特权规则的内容 | 第9-10页 |
(三) 特权规则的特点 | 第10页 |
二、特权规则的起源及发展 | 第10-16页 |
(一) 域外特权规则 | 第10-13页 |
(二) 我国特权规则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特权规则基本理论 | 第16-26页 |
一、特权规则的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一)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 | 第16-18页 |
(二) 亲属得拒绝作证 | 第18-20页 |
(三) 特定职业得拒绝作证 | 第20-22页 |
1. 律师职业拒证 | 第20-21页 |
2. 医师职业拒证 | 第21-22页 |
(四) 基于公共利益得拒绝作证 | 第22-23页 |
二、特权规则的分类、主要表现形式及其适用范围 | 第23-26页 |
(一) 特权规则的分类 | 第23-24页 |
1. 宪法性特权和非宪法性特权 | 第23页 |
2. 判例法上的特权以及成文法上的特权 | 第23页 |
3. 公共特权和私人特权 | 第23-24页 |
(二) 特权规则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24-25页 |
1.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 | 第24页 |
2. 配偶或亲属拒证特权 | 第24页 |
3. 特定职业拒证特权 | 第24-25页 |
4. 特定政府部门机构人员拒证特权 | 第25页 |
(三) 特权规则的适用范围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域外特权规则比较 | 第26-38页 |
一、特权规则的实体规则 | 第26-33页 |
(一) 英国 | 第26-28页 |
(二) 美国 | 第28-29页 |
(三) 法国 | 第29-30页 |
(四) 德国 | 第30-31页 |
(五) 中国台湾等地区 | 第31-33页 |
二、特权规则的程序规则 | 第33-36页 |
(一) 英国 | 第33-34页 |
(二) 美国 | 第34-35页 |
(三) 法国 | 第35-36页 |
(四) 中国台湾地区 | 第36页 |
三、简要比较与分析 | 第36-38页 |
(一) 实体性规则 | 第36-37页 |
(二) 程序性规则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我国的特权规则现状、不足以及改进之设想 | 第38-46页 |
一、我国特权规则的现状 | 第38-39页 |
(一) 刑事诉讼法 | 第38-39页 |
(二) 民事诉讼法 | 第39页 |
(三) 律师法、执业医师法 | 第39页 |
二、我国特权规则体系的不足 | 第39-41页 |
(一) 亲属关系特权和公共利益特权的空白 | 第39页 |
(二)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和特定职业特权规定过于概化 | 第39-40页 |
(三) “沉默权”尚未获得确立 | 第40-41页 |
(四) 没有明确限制性例外规定 | 第41页 |
(五) 缺乏程序性保证 | 第41页 |
三、我国特权规则体系改进之设想 | 第41-46页 |
(一) 建立以四类特权规则为主体的特权实体规则 | 第42-43页 |
(二) 对适用作出合理限制,并明确放弃特权的方式 | 第43-44页 |
(三) 刑事诉讼中引入预审程序,其他诉讼中特权主张由主审法官裁定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