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道德自我调节对道德伪善的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0-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12页
        1.2.2 现实意义第12-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28页
    2.1 道德伪善第13-20页
        2.1.1 概念界定第13页
        2.1.2 研究视角第13-16页
        2.1.3 心理机制第16-18页
        2.1.4 道德伪善的积极作用第18-19页
        2.1.5 实证研究范式第19-20页
    2.2 道德自我调节第20-25页
        2.2.1 不同视角的道德自我第20-21页
        2.2.2 道德自我的组成第21-22页
        2.2.3 道德自我调节第22-23页
        2.2.4 道德自我调节的反馈机制第23-25页
    2.3 道德自我调节与道德伪善的相关研究第25-28页
3 问题提出第28-30页
    3.1 以往研究不足及问题提出第28-29页
    3.2 研究目的第29-30页
4 研究构想第30-33页
    4.1 研究思路第30页
    4.2 研究方法第30-31页
        4.2.1 被试第30页
        4.2.2 实验范式第30-31页
    4.3 研究假设第31-33页
5 实验研究第33-41页
    5.1 研究一第33-35页
        5.1.1 实验一第33-35页
    5.2 研究二第35-41页
        5.2.1 实验二第35-41页
6 讨论第41-45页
    6.1 道德自我调节对个体层面道德伪善的影响第41页
    6.2 大学生的人际层面道德伪善第41-42页
    6.3 启动材料性质及评价对象对道德评价的影响第42-43页
    6.4 对人口统计学变量上被试的道德伪善分析第43-44页
    6.5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4-45页
7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附录第50-58页
    附录一第50-51页
    附录二第51-53页
    附录三第53-55页
    附录四第55-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工作视角下桂林市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研究--以X区为例
下一篇:被动吸烟与女性冠心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