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效应的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2.1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2.1.1 合作社内涵的研究综述 | 第13页 |
2.1.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2.1.3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1.4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研究综述 | 第15页 |
2.1.5 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效应研究综述 | 第15页 |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效应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2.1 合作经济理论 | 第15-16页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第16-17页 |
2.2.3 群体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沙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 第18-22页 |
3.1 沙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 第18-19页 |
3.2 沙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具体情况分析 | 第19页 |
3.3 沙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主要作用 | 第19-20页 |
3.3.1 强化农民市场主体地位 | 第19-20页 |
3.3.2 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 第20页 |
3.3.3 开拓农牧民增收空间 | 第20页 |
3.4 沙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与成效 | 第20-22页 |
3.4.1 示范社建设严格且规范 | 第20-21页 |
3.4.2 示范社建设的保障工作及成效 | 第21-22页 |
第四章 沙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效应评价 | 第22-30页 |
4.1 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效应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2-24页 |
4.1.1 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效应评价确定的原则 | 第22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22-24页 |
4.2 沙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效应评价方法 | 第24-27页 |
4.2.1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24-25页 |
4.2.2 运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赋予权重 | 第25-26页 |
4.2.3 运用TOPSIS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 第26-27页 |
4.3 沙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效应实证分析 | 第27-28页 |
4.3.1 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27页 |
4.3.2 基于熵权法的沙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效应权重结果 | 第27-28页 |
4.3.3 基于TOPSIS法的沙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效应结果 | 第28页 |
4.4 结果讨论 | 第28-30页 |
第五章 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效应的问题和障碍 | 第30-33页 |
5.1 社规范发展方面 | 第30-31页 |
5.1.1 治理结构不完善 | 第30页 |
5.1.2 服务能力不足 | 第30页 |
5.1.3 经营定位不准确 | 第30-31页 |
5.2 政府支持方面 | 第31页 |
5.2.1 支持合作社建立加工企业工作不充分 | 第31页 |
5.2.2 政府扶持方式单一 | 第31页 |
5.3 示范社建设体系不完善 | 第31-33页 |
第六章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 第33-36页 |
6.1 美国农业合作社 | 第33-34页 |
6.1.1 美国农业合作社概况 | 第33页 |
6.1.2 美国农业合作社治理机制 | 第33-34页 |
6.2 德国农业合作社 | 第34页 |
6.2.1 德国农业合作社概况 | 第34页 |
6.2.2 德国农业合作社的治理机制 | 第34页 |
6.3 日本农协 | 第34-36页 |
6.3.1 日本农协概况 | 第34-35页 |
6.3.2 日本农协治理机制 | 第35-36页 |
第七章 增强沙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效应的对策建议 | 第36-38页 |
7.1 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 | 第36页 |
7.1.1 改变政府资金扶持方式 | 第36页 |
7.1.2 宣传与推广新型联合社 | 第36页 |
7.2 稳步推进沙湾县标准化示范社建立 | 第36-37页 |
7.3 完善沙湾县示范社内部管理结构 | 第37页 |
7.4 增强沙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服务意识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作者简介 | 第41-42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