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类型的西安城市居民职住分离差异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论文特色与创新 | 第17-19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30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1.1 空间失配理论 | 第20页 |
2.1.2 过剩通勤 | 第20-21页 |
2.1.3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 第21页 |
2.2 国外职住平衡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2.2.1 职住平衡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 第21-23页 |
2.2.2 职住平衡的测度与方法研究 | 第23页 |
2.2.3 职住分离机理研究 | 第23页 |
2.2.4 职住分离研究地域划分 | 第23-24页 |
2.2.5 职住平衡与城市通勤研究 | 第24-25页 |
2.3 国内职住平衡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2.3.1 职住平衡理论综述与总结 | 第25-26页 |
2.3.2 职住平衡的实证分析 | 第26-27页 |
2.3.3 职住平衡与居民通勤行为研究 | 第27-28页 |
2.3.4 职住平衡模型分析 | 第28-29页 |
2.4 研究述评 | 第29-30页 |
3 研究方法与调研过程 | 第30-38页 |
3.1 社区类型划分与调研社区的选取 | 第30-34页 |
3.1.1 社区类型划分 | 第30-31页 |
3.1.2 社区选取 | 第31-32页 |
3.1.3 不同类型社区的宜居性特征 | 第32-34页 |
3.2 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34-35页 |
3.2.1 问卷设计 | 第34-35页 |
3.2.2 问卷发放 | 第35页 |
3.3 问卷检验及数据处理 | 第35-38页 |
3.3.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5-37页 |
3.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7-38页 |
4 基于社区类型的西安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现状分析 | 第38-58页 |
4.1 基于百度热力图的西安市总体职住空间特征 | 第38-39页 |
4.2 调查样本基本属性分析 | 第39-42页 |
4.3 职住分离衡量指标 | 第42-43页 |
4.4 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群体的通勤特征分析 | 第43-52页 |
4.4.1 通勤时间、距离特征 | 第43-46页 |
4.4.2 通勤工具选择特征 | 第46-50页 |
4.4.3 通勤满意度评价 | 第50-52页 |
4.5 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的居住就业空间分布特征 | 第52-56页 |
4.5.1 不同社区居民的通勤格局 | 第52-54页 |
4.5.2 不同社区缓冲区分析 | 第54-56页 |
4.6 小结 | 第56-58页 |
5 职住分离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3页 |
5.1 相关性分析 | 第58-61页 |
5.1.1 社区类型与通勤相关性分析 | 第58-59页 |
5.1.2 个人经济属性与通勤相关性分析 | 第59-61页 |
5.2 居民职住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3页 |
5.2.1 宏观影响因素 | 第61页 |
5.2.2 微观影响因素 | 第61-63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6.2.1 案例地选取和问卷数据方面 | 第64页 |
6.2.2 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