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全生育期基因表达谱构建与侧生分枝发育的基因调控网络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缩略词表第15-16页
第一章 水稻全生育期基因表达谱的构建第16-76页
    1 前言第16-31页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第16-17页
        1.2 基因表达研究技术进展第17-27页
            1.2.1 Northern杂交第17-18页
            1.2.2 原位杂交第18-19页
            1.2.3 基于PCR的基因表达检测技术第19-20页
            1.2.4 报告基因第20-22页
            1.2.5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技术第22-23页
            1.2.6 基因芯片技术第23-25页
            1.2.7 新一代测序技术第25-27页
        1.3 基因芯片和二代测序技术在植物转录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第27-31页
            1.3.1 水稻中的应用第27-29页
            1.3.2 玉米中的应用第29-30页
            1.3.3 拟南芥中的应用第30页
            1.3.4 苜蓿中的应用第30-31页
            1.3.5 大豆中的应用第31页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1-35页
        2.1 实验材料第31-32页
            2.1.1 水稻材料第31-32页
            2.1.2 基因芯片材料第32页
        2.2 实验方法第32-35页
            2.2.1 取样工作第32-33页
            2.2.2 RNA抽提、芯片杂交和基因表达值的确定第33页
            2.2.3 探针组和基因的比对分析第33-34页
            2.2.4 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第34页
            2.2.5 组织特异表达基因鉴定第34页
            2.2.6 稳定表达基因鉴定第34-35页
            2.2.7 水稻和拟南芥直系同源基因的非同义(Ka)和同义(Ks)替换计算 20 2.2.8 水稻和拟南芥转录组的比较分析第35页
            2.2.8 水稻和拟南芥转录组的比较分析第3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5-71页
        3.1 全生育期基因表达谱分析的样品获取第35-40页
        3.2 基因表达谱芯片的获取和数据库的构建第40页
        3.3 表达谱数据质量分析第40-42页
        3.4 各个组织表达基因的数量第42-44页
        3.5 各个组织表达基因的特点第44-45页
        3.6 不同功能基因的表达丰度分析第45-46页
        3.7 不同组织之间基因表达模式的相关性分析第46-47页
        3.8 表达基因的功能与特定组织生物学功能的相关性分析第47-49页
        3.9 幼穗发育过程基因的动态表达分析第49-56页
        3.10 组织特异表达基因鉴定第56-57页
        3.11 组成型表达基因的鉴定第57-58页
        3.12 恒量表达基因鉴定第58-63页
        3.13 水稻和拟南芥各组织在发育上的对应关系第63-65页
        3.14 直系同源基因在水稻和拟南芥中表达模式的比较第65-67页
        3.15 水稻和拟南芥组织特异表达基因及组成型表达基因的比较第67-69页
        3.16 水稻和拟南芥组织特异表达基因和组成型表达基因的进化速率的比较第69-71页
    4 讨论第71-76页
        4.1 水稻基因表达谱是一种重要的数据资源第71页
        4.2 转录水平的调控对穗型建成发挥着重要作用第71-73页
        4.3 雄蕊具有独特的基因表达模式第73-74页
        4.4 新鉴定的稳定表达基因的利用第74-76页
第二章 水稻侧生分枝发育的基因调控网络研究第76-182页
    1 前言第76-104页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第76-77页
        1.2 水稻分蘖和穗分枝发育研究进展第77-93页
            1.2.1 水稻分蘖发育的过程第77-78页
            1.2.2 侧芽形成的发育调控第78-80页
            1.2.3 侧芽长出的发育调控第80-83页
            1.2.4 水稻幼穗发育的过程第83-88页
            1.2.5 水稻穗分生组织特征和活性的调控第88-90页
            1.2.6 水稻穗分枝起始发育及其细胞命运的决定第90-92页
            1.2.7 水稻小穗分化的调控第92-93页
        1.3 miR156 及其靶基因SPL的功能研究进展第93-99页
            1.3.1 miR156-SPL对开花途径的调控第93-95页
            1.3.2 miR156-SPL对营养生长期时期转变的调控第95-96页
            1.3.3 miR156-SPL对出叶速度以及叶片形态的调控第96页
            1.3.4 miR156-SPL对器官大小的调控第96-97页
            1.3.5 miR156-SPL对株型的调控第97-98页
            1.3.6 miR156-SPL对激素信号的调控第98页
            1.3.7 miR156-SPL的其他功能第98-99页
        1.4 miR172 及其靶基因AP2 的功能研究第99-103页
            1.4.1 miR172-AP2 调控花器官的建立第99-100页
            1.4.2 miR172-AP2 调控植物的时期转换第100-101页
            1.4.3 miR172-AP2 调控植物的块茎和果实的发育第101-102页
            1.4.4 miR172-AP2 调控豆科植物的根瘤形成第102页
            1.4.5 miR172-AP2 调控大麦的穗粒密度第102页
            1.4.6 miR172-AP2 调控小麦的驯化过程第102-103页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3-10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04-114页
        2.1 实验材料第104-107页
            2.1.1 植物材料第104-105页
            2.1.2 菌株第105页
            2.1.3 酶、试剂盒、抗体及化学试剂第105页
            2.1.4 常用细菌培养相关试剂的浓度第105页
            2.1.5 载体第105-107页
        2.2 实验方法第107-114页
            2.2.1 基因型鉴定第107页
            2.2.2 RNA抽提和反转录第107-108页
            2.2.3 载体构建第108页
            2.2.4 qRT-PCR第108页
            2.2.5 遗传转化第108页
            2.2.6 蛋白质原核表达与纯化第108-109页
            2.2.7 EMSA第109页
            2.2.8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第109-111页
            2.2.9 酵母单杂交第111页
            2.2.10 酵母双杂交第111-112页
            2.2.11 miR529 对SPL基因的调控作用第112页
            2.2.12 AP2 类蛋白质的转录活性检测第112-113页
            2.2.13 荧光素酶互补检测蛋白质互作第113页
            2.2.14 BiFC检测蛋白质互作第113-11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14-175页
        3.1 水稻miR156, miR529 和SPL基因的功能研究第114-134页
            3.1.1 SPL家族基因的蛋白质序列分析第114-115页
            3.1.2 SPL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第115-116页
            3.1.3 SPL家族的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第116-117页
            3.1.4 SPL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第117-118页
            3.1.5 超量表达miR156 对株型发育的影响第118-121页
            3.1.6 抑制miR156 表达对株型发育的影响第121-124页
            3.1.7 miR529 的功能研究第124-126页
            3.1.8 SPL基因突变体和RNAi材料的获得第126-127页
            3.1.9 SPL基因突变体和RNAi材料的表型分析第127-129页
            3.1.10 SPL基因超量表达材料的表型分析第129-132页
            3.1.11 SPL基因超量表达可以部分恢复miR156OE的植株表型第132-133页
            3.1.12 SPL基因影响花器官的分化第133-134页
        3.2 水稻miR172 和AP2 类基因的功能研究第134-149页
            3.2.1 水稻中miR172 和AP2 类基因分析第134页
            3.2.2 水稻中miR172 对株型发育的调控作用第134-139页
            3.2.3 水稻中AP2 类基因对株型发育的调控作用第139-141页
            3.2.4 miR172 及其靶基因对花器官发育的作用第141-142页
            3.2.5 AP2 类蛋白质相互作用第142-143页
            3.2.6 AP2 类蛋白质转录活性的检测第143-144页
            3.2.7 AP2 类蛋白质编码一个EAR类抑制子结构域第144-145页
            3.2.8 AP2 类蛋白质与转录共抑制子TOPLESS类蛋白质相互作用第145-148页
            3.2.9 AP2 类蛋白质与转录共抑制子TOPLESS类蛋白质遗传互作第148-149页
        3.3 SPL基因调控穗发育的机制第149-175页
            3.3.1 miR156, miR172, miR529 以及它们的前体和靶基因的表达模式第149-152页
            3.3.2 SPL14 直接调控pri-miR172b和pri-miR172d的表达第152-154页
            3.3.3 SPL基因通过miR172 控制小穗的分化第154-156页
            3.3.4 miR156OE的幼穗表达谱分析第156-168页
            3.3.5 SPL14 直接调控PAP2/MADS34 的表达第168-169页
            3.3.6 SPL14 通过PAP2/MADS34-RCN的途径调控小穗的分化第169-171页
            3.3.7 SPL基因整合LAX1 和RFL调控穗分枝分化第171-173页
            3.3.8 Ghd7 调控SPL基因控制穗发育第173-175页
    4 讨论第175-179页
        4.1 miR156,miR172 和miR529 对水稻分枝发育的协同调控第175-176页
        4.2 SPL基因在水稻分枝发育中多效性第176-178页
        4.3 miR172-AP2 控制穗分枝发育可能的机制第178-179页
    5 展望第179-182页
        5.1 SPL基因调控分蘖的机制是什么?第179-180页
        5.2 miR156-SPL基因的表达量随发育进程而改变的机制是什么?第180页
        5.3 miR172-AP2 控制株型的机制是什么?第180-181页
        5.4 如何在育种中利用这些基因来改良品种?第181-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202页
附录Ⅰ引物信息第202-213页
附录Ⅱ作者简介第213-214页
致谢第214-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壤活性颗粒对细菌吸附及活性影响的机制
下一篇:网格重链蛋白CHC2在百脉根结瘤信号途径中功能及作用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