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3-15页 |
1 前言 | 第15-35页 |
1.1 共生固氮的概念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根瘤共生固氮体系 | 第16-17页 |
1.2.1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 第16页 |
1.2.2 根瘤的形成 | 第16-17页 |
1.3 根瘤菌中参与的结瘤基因 | 第17-18页 |
1.4 结瘤因子 | 第18-19页 |
1.5 结瘤因子信号转导途径 | 第19-25页 |
1.5.1 结瘤因子受体激酶 | 第19-22页 |
1.5.2 结瘤因子信号转导途径 | 第22-25页 |
1.6 小G蛋白 | 第25-27页 |
1.6.1 小G蛋白的结构及调节机制 | 第25-26页 |
1.6.2 小G蛋白的分类 | 第26页 |
1.6.3 小G蛋白生物学功能 | 第26-27页 |
1.7 网格蛋白 | 第27-33页 |
1.7.1 网格重链蛋白 | 第28-30页 |
1.7.2 网格轻链蛋白 | 第30页 |
1.7.3 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机制 | 第30-32页 |
1.7.4 网格蛋白的功能 | 第32-33页 |
1.7.5 磷酸化调节网格蛋白介导的受体内吞 | 第33页 |
1.8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3-3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59页 |
2.1 材料 | 第35-41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5页 |
2.1.2 菌株 | 第35页 |
2.1.3 质粒 | 第35页 |
2.1.4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35-36页 |
2.1.5 常用培养基配方 | 第36-41页 |
2.1.5.1 大肠杆菌培养基 | 第36页 |
2.1.5.2 酵母培养基 | 第36-37页 |
2.1.5.3 根瘤菌培养基 | 第37-38页 |
2.1.5.4 植物生长培养基 | 第38-39页 |
2.1.5.5 毛根转化生根培养基 | 第39-41页 |
2.2 材料 | 第41-59页 |
2.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41-42页 |
2.2.1.1 培养基 | 第41页 |
2.2.1.2 缓冲液 | 第41-42页 |
2.2.1.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2页 |
2.2.1.4 大肠杆菌转化 | 第42页 |
2.2.2 农杆菌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42-44页 |
2.2.2.1 培养基 | 第43页 |
2.2.2.2 缓冲液 | 第43页 |
2.2.2.3 农杆菌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3页 |
2.2.2.4 农杆菌电转化 | 第43-44页 |
2.2.3 LiAc法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44-46页 |
2.2.3.1 培养基 | 第44页 |
2.2.3.2 缓冲液及试剂 | 第44页 |
2.2.3.3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4-45页 |
2.2.3.4 酵母转化 | 第45-46页 |
2.2.3.4.1 小样转化体系 | 第45页 |
2.2.3.4.2 酵母转化 | 第45-46页 |
2.2.4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毛根转化 | 第46-48页 |
2.2.4.1 培养基 | 第46页 |
2.2.4.2 缓冲液及试剂 | 第46-47页 |
2.2.4.3 毛根转化 | 第47页 |
2.2.4.3.1 外植体的获得 | 第47页 |
2.2.4.3.2 农杆菌准备 | 第47页 |
2.2.4.3.3 侵染及诱导生根 | 第47页 |
2.2.4.4 毛根鉴定 | 第47-48页 |
2.2.5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 | 第48-49页 |
2.2.5.1 原理及观察 | 第48页 |
2.2.5.2 烟草叶片转化 | 第48-49页 |
2.2.5.2.1 缓冲液及试剂 | 第48页 |
2.2.5.2.2 烟草叶片转化 | 第48-49页 |
2.2.5.3 烟草叶片总蛋白抽提 | 第49页 |
2.2.5.3.1 缓冲液 | 第49页 |
2.2.5.3.2 烟草叶片总蛋白抽提 | 第49页 |
2.2.6 酵母双杂交实验 | 第49-52页 |
2.2.6.1 原理 | 第49页 |
2.2.6.2 酵母Mating | 第49-50页 |
2.2.6.2.1 培养基 | 第49页 |
2.2.6.2.2 小样Mating | 第49-50页 |
2.2.6.3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 | 第50-52页 |
2.2.6.3.1 缓冲液及试剂 | 第50页 |
2.2.6.3.2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 | 第50-51页 |
2.2.6.3.3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 | 第51-52页 |
2.2.7 标签融合蛋白质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52-55页 |
2.2.7.1 缓冲液及试剂 | 第52-54页 |
2.2.7.2 标签融合蛋白质原核表达 | 第54页 |
2.2.7.3 His-Tag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54-55页 |
2.2.7.4 MBP-Tag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55页 |
2.2.8 蛋白质体外相互作用实验 | 第55-57页 |
2.2.8.1 蛋白质体外Pull-down实验 | 第55页 |
2.2.8.2 蛋白质体外竞争性实验 | 第55-56页 |
2.2.8.3 Western-Blot | 第56-57页 |
2.2.8.3.1 缓冲液及试剂 | 第56页 |
2.2.8.3.2 Western-Blot | 第56-57页 |
2.2.9 RNA操作 | 第57-58页 |
2.2.9.1 根总RNA的抽提 | 第57页 |
2.2.9.2 cDNA第一链合成 | 第57-58页 |
2.2.10 毛根转化植株接种及结瘤结果统计 | 第58-5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9-80页 |
3.1 百脉根网格重链蛋白 | 第59-62页 |
3.1.1 百脉根网格重链蛋白的分离与鉴定 | 第59页 |
3.1.2 百脉根网格重链蛋白的结构 | 第59-60页 |
3.1.3 网格重链蛋白进化分析 | 第60-62页 |
3.2 百脉根网格重链蛋白与ROP6 相互作用 | 第62-67页 |
3.2.1 百脉根CHC2 与ROP6 相互作用结构域分析 | 第62-63页 |
3.2.2 百脉根CHC2 与ROP6 体外相互作用 | 第63页 |
3.2.3 CHC2 与ROP6 在烟草细胞相互作用 | 第63-64页 |
3.2.4 百脉根CHC2 与ROP6 相互作用的特异性 | 第64-67页 |
3.2.4.1 百脉根ROP6 与CHC2 特异性相互作用 | 第64-65页 |
3.2.4.2 百脉根CHC2 与ROP6 特异性相互作用 | 第65-67页 |
3.3 百脉根网格重链蛋白与CLCs相互作用 | 第67-70页 |
3.3.1 百脉根CHC2 与CLCs相互作用 | 第67页 |
3.3.2 百脉根CHC2 与CLC1 在烟草细胞相互作用 | 第67-69页 |
3.3.3 CLC1 的磷酸化不影响与CHC2 的体外相互作用 | 第69-70页 |
3.3.3.1 CLC1 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被磷酸化 | 第69-70页 |
3.3.3.2 CLC1 是否磷酸化在体外不影响与CHC2 相互作用 | 第70页 |
3.4 百脉根CLC1 能竞争ROP6 与CHC2 的相互作用 | 第70-72页 |
3.5 百脉根网格重链蛋白时空表达分析 | 第72-75页 |
3.5.1 网格重链蛋白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72-73页 |
3.5.2 网格重链蛋白在共生早期表达分析 | 第73-74页 |
3.5.3 网格重链蛋白在根瘤中的表达分析 | 第74-75页 |
3.6 CHC2 的RNAi影响结瘤数量 | 第75-76页 |
3.7 CHC2 在百脉根根毛中的定位 | 第76-78页 |
3.7.1 CHC2 在根毛中的定位 | 第76-77页 |
3.7.2 CHC2 与NFR5 共定位 | 第77-78页 |
3.8 总结 | 第78-80页 |
4 讨论与展望 | 第80-84页 |
4.1 讨论 | 第80-83页 |
4.1.1 CHC2 介导受体内吞参与结瘤因子信号传递 | 第80-81页 |
4.1.2 ROP6 可能调节CHC2 的内吞间接参与结瘤因子信号转导 | 第81页 |
4.1.3 磷酸化影响网格蛋白介导的受体内吞 | 第81-83页 |
4.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8页 |
附录 1 | 第98-112页 |
附录 2 | 第112-116页 |
附录 3 | 第116-117页 |
附录 4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