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35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微生物-矿物互作方式 | 第12-14页 |
1.3 微生物-矿物互作环境效应 | 第14-15页 |
1.4 细菌在矿物表面吸附的优势与弊端 | 第15-16页 |
1.5 细菌-矿物吸附过程与机理 | 第16-26页 |
1.5.1 细菌表面定殖过程 | 第16-18页 |
1.5.2 初始吸附界面作用力及影响因素 | 第18-26页 |
1.6 吸附研究方法 | 第26-32页 |
1.6.1 摇动或静置法 | 第26页 |
1.6.2 填充柱系统 | 第26页 |
1.6.3 流动系统 | 第26-27页 |
1.6.4 原子力显微镜技术 | 第27-31页 |
1.6.5 红外光谱技术 | 第31页 |
1.6.6 其他技术 | 第31-32页 |
1.7 矿物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1.8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恶臭假单胞菌在红壤胶体表面吸附的原位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研究 | 第35-50页 |
2.1 前言 | 第35-3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2.2.1 土壤胶体 | 第36-37页 |
2.2.2 细菌 | 第37页 |
2.2.3 电动电位与水动力学半径测定 | 第37页 |
2.2.4 水-烃两相分配法疏水性分析 | 第37页 |
2.2.5 原位ATR-FTIR实验 | 第37-39页 |
2.2.6 细菌-土壤胶体相互作用能计算 | 第39-40页 |
2.2.7 统计分析 | 第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9页 |
2.3.1 土壤胶体与细菌的电动电位 | 第40页 |
2.3.2 土壤胶体与细菌的红外光谱 | 第40-41页 |
2.3.3 细菌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与解吸动力学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45页 |
2.3.4 细菌与土壤胶体的相互作用能 | 第45-49页 |
2.4 结论 | 第49-50页 |
第三章 生长期对恶臭假单胞菌在高岭石表面吸附的影响 | 第50-69页 |
3.1 前言 | 第50-5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5页 |
3.2.1 高岭石包被盖玻片的制备 | 第51-52页 |
3.2.2 细菌 | 第52页 |
3.2.3 细菌与高岭石性质表征 | 第52-53页 |
3.2.4 细菌在高岭石包被玻片表面的吸附 | 第53-54页 |
3.2.5 荧光显微成像与分析 | 第54页 |
3.2.6 细菌在高岭石表面吸附的原位ATR-FTIR实验 | 第54-55页 |
3.2.7 高岭石与细菌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55页 |
3.2.8 细菌-高岭石相互作用能计算 | 第55页 |
3.2.9 统计分析 | 第5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7页 |
3.3.1 生长期对细菌表面性质的影响 | 第55-59页 |
3.3.2 指数中期与稳定期细胞吸附成像 | 第59-61页 |
3.3.3 高岭石与细菌的红外光谱 | 第61-63页 |
3.3.4 细菌吸附与解吸动力学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3-65页 |
3.3.5 细菌与高岭石的相互作用能 | 第65-67页 |
3.4 讨论 | 第67-68页 |
3.5 结论 | 第68-69页 |
第四章 粘粒矿物表面细菌吸附与生物膜形成的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研究 | 第69-96页 |
4.1 前言 | 第69-7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4页 |
4.2.1 矿物 | 第70页 |
4.2.2 细菌 | 第70-71页 |
4.2.3 细菌与矿物性质表征 | 第71页 |
4.2.4 细菌-矿物复合体制备 | 第71页 |
4.2.5 矿物表面生物膜的形成 | 第71-72页 |
4.2.6 细菌-矿物复合体及生物膜形貌表征 | 第72页 |
4.2.7 AFM力曲线测定 | 第72-73页 |
4.2.8 表面粗糙度测定 | 第73页 |
4.2.9 细菌-矿物相互作用能计算 | 第73-74页 |
4.2.10 统计分析 | 第7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4-95页 |
4.3.1 细菌表面形貌 | 第74-75页 |
4.3.2 细菌-矿物复合体的表面形貌 | 第75-77页 |
4.3.3 细菌与矿物的相互作用能 | 第77-79页 |
4.3.4 细菌与针铁矿间的力谱 | 第79-82页 |
4.3.5 矿物表面生物膜的微观形貌 | 第82-95页 |
4.4 结论 | 第95-96页 |
第五章 细菌表面生物大分子与矿物间作用力的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研究 | 第96-108页 |
5.1 前言 | 第96-9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7-98页 |
5.2.1 多糖与蛋白质修饰AFM探针的制备 | 第97-98页 |
5.2.2 AFM力曲线测定 | 第98页 |
5.2.3 统计分析 | 第9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7页 |
5.3.1 离子强度对力曲线的影响 | 第98-103页 |
5.3.2 pH对力曲线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5.4 结论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细菌代谢活性对土壤活性颗粒的响应特征 | 第108-123页 |
6.1 前言 | 第108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10页 |
6.2.1 土壤矿物与胶体 | 第108-109页 |
6.2.2 细菌 | 第109页 |
6.2.3 土壤活性颗粒基本性质测定 | 第109页 |
6.2.4 细菌代谢热监测 | 第109-110页 |
6.2.5 葡萄糖矿化与细菌数量监测 | 第110页 |
6.2.6 统计分析 | 第110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20页 |
6.3.1 土壤活性颗粒的基本性质 | 第110-111页 |
6.3.2 细菌代谢热活性 | 第111-117页 |
6.3.3 葡萄糖矿化速率 | 第117-119页 |
6.3.4 细菌数量 | 第119-120页 |
6.4 讨论 | 第120-122页 |
6.5 结论 | 第122-123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23-12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3-124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24页 |
7.3 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1-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