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研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2 景观活力的相关概念探讨分析 | 第14-23页 |
2.1 景观活力的相关概念 | 第14页 |
2.2 景观活力的影响因素 | 第14-19页 |
2.2.1 自然环境 | 第14-15页 |
2.2.2 人文环境 | 第15-19页 |
2.3 景观活力的特征 | 第19-22页 |
2.3.1 适应力 | 第20-21页 |
2.3.2 抵抗力 | 第21-22页 |
2.3.3 渗透力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成都川音片区景观现状 | 第23-39页 |
3.1 影响成都川音片区景观活力的自然环境概况 | 第23-24页 |
3.1.1 成都川音片区区位概况 | 第23页 |
3.1.2 成都川音片区地形概况 | 第23-24页 |
3.2 影响成都川音片区景观活力的人文社会概况 | 第24-28页 |
3.2.1 成都川音片区人口概况 | 第24-25页 |
3.2.2 成都川音片区用地功能布局现状分析 | 第25页 |
3.2.3 成都川音片区现有景观设施分析 | 第25-26页 |
3.2.4 成都川音片区建筑高度现状分析 | 第26-27页 |
3.2.5 成都川音片区音乐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页 |
3.2.6 成都川音片区已有开发政策及相关改造 | 第27页 |
3.2.7 成都川音片区调查问卷分析 | 第27-28页 |
3.3 成都川音片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8-33页 |
3.3.1 街区内的开放性 | 第28-29页 |
3.3.2 公共空间缺少 | 第29页 |
3.3.3 交通问题 | 第29-32页 |
3.3.4 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 第32-33页 |
3.4 成都川音片区景观发展趋势分析 | 第33-36页 |
3.4.1 街区开放性 | 第33-34页 |
3.4.2 功能混合性 | 第34-35页 |
3.4.3 区域独特性 | 第35-36页 |
3.5 成都川音片区活力景观效益 | 第36-38页 |
3.5.1 社会效益 | 第36页 |
3.5.2 经济效益 | 第36-37页 |
3.5.3 环境效益 | 第37-38页 |
3.5.4 人文历史效益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提升成都川音片区景观活力的主要研究 | 第39-57页 |
4.1 景观活力规划原则及理念 | 第39-41页 |
4.1.1 规划原则 | 第39-40页 |
4.1.2 规划理念 | 第40-41页 |
4.2 成都川音片区景观活力规划定位 | 第41页 |
4.3 提高川音片区景观活力的策略 | 第41-56页 |
4.3.1 利用区域文化提升景观活力 | 第41-42页 |
4.3.2 利用人的活动提升景观活力 | 第42-43页 |
4.3.3 改善街道空间提升景观活力 | 第4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成都川音片区景观活力设计方案 | 第57-72页 |
5.1 成都川音片区景观活力设计整体规划设计 | 第57-60页 |
5.1.1 总平面图 | 第57-58页 |
5.1.2 整体景观结构分析 | 第58-59页 |
5.1.3 道路规划分析 | 第59-60页 |
5.1.4 建筑保护与更新规划 | 第60页 |
5.2 提高成都川音片区景观活力1期规划设计节点分析 | 第60-71页 |
5.2.1 立面节点分析 | 第62-63页 |
5.2.2 老马路音乐生活广场 | 第63-65页 |
5.2.3 民生市场建筑改造 | 第65-66页 |
5.2.4 群众路曾记洗车美容装饰中心改建设计 | 第66-69页 |
5.2.5 琴乐大厦构想 | 第69-70页 |
5.2.6 滨河景观带设计 | 第70-71页 |
本章小节 | 第71-72页 |
6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