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过程对活性焦理化结构及脱硫性能的影响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活性炭材料烟气脱硫技术应用现状 | 第11-12页 |
1.3 活性焦烟气脱硫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12-18页 |
1.3.1 活性焦脱硫机理 | 第12-15页 |
1.3.2 活性焦理化性质对脱硫过程的影响 | 第15-18页 |
1.4 活性焦再生技术 | 第18-21页 |
1.4.1 传统热再生 | 第18-20页 |
1.4.2 微波再生 | 第20-21页 |
1.4.3 水洗再生 | 第21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活性焦脱硫-再生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 | 第23-32页 |
2.1 实验样品 | 第23-24页 |
2.2 活性焦固定床脱硫实验系统 | 第24-26页 |
2.2.1 配气及增湿系统 | 第25页 |
2.2.2 固定床反应系统 | 第25-26页 |
2.2.3 加热与保温系统 | 第26页 |
2.2.4 测量系统 | 第26页 |
2.3 实验样品的分析测试 | 第26-28页 |
2.3.1 样品物理特性测试 | 第26页 |
2.3.2 样品表面化学特性测试 | 第26-27页 |
2.3.3 含硫量测试 | 第27页 |
2.3.4 样品表观形貌 | 第27-28页 |
2.4 活性焦脱硫-再生性能评价 | 第28-29页 |
2.4.1 SO_2转化率 | 第28页 |
2.4.2 饱和硫容 | 第28页 |
2.4.3 穿透时间 | 第28页 |
2.4.4 穿透硫容 | 第28-29页 |
2.4.5 质量损失率 | 第29页 |
2.4.6 再生率 | 第29页 |
2.5 实验系统的标定 | 第29-31页 |
2.6 实验步骤 | 第3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传统热再生对活性焦脱硫性能影响机制探究 | 第32-56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单独吸附SO_2循环热再生实验研究 | 第32-39页 |
3.2.1 循环脱硫特性研究 | 第32-34页 |
3.2.2 循环热再生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34页 |
3.2.3 循环热再生对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34-39页 |
3.3 组合吸附循环热再生实验研究 | 第39-49页 |
3.3.1 组合吸附循环脱硫特性 | 第39-43页 |
3.3.2 循环热再生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43-46页 |
3.3.3 循环热再生对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46-49页 |
3.4 失活活性焦再活化循环热再生实验研究 | 第49-54页 |
3.4.1 循环脱硫特性 | 第49-50页 |
3.4.2 循环热再生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3 循环热再生对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51-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再生方式对活性焦物理化学结构的影响 | 第56-72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不同再生方式实验参数的选择 | 第56-58页 |
4.2.1 微波再生参数对再生特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2 水洗再生参数对再生特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 不同再生方式循环脱硫特性研究 | 第58-59页 |
4.3.1 微波再生循环脱硫特性 | 第58-59页 |
4.3.2 水洗再生循环脱硫特性 | 第59页 |
4.4 不同再生方式对活性焦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59-65页 |
4.4.1 微波再生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59-63页 |
4.4.2 水洗再生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63-65页 |
4.5 不同再生方式对活性焦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65-70页 |
4.5.1 微波再生对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65-68页 |
4.5.2 水洗再生对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68-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页 |